第1章 國學經典神話傳說(1 / 3)

《山海經》是先秦古籍,主要記述古代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麵的內容,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全書 18 篇,約 31000 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

精衛填海

【原文】

又北二百裏,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名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山海經卷三·北次三經·發鳩山》

【譯文】

從神囷山再往北二百裏的地方,有座山叫發鳩山。山上生長著很多柘樹。山上有一種鳥,形狀像烏鴉,頭上有花紋,長著白色的嘴巴、紅色的爪子,它的名字叫精衛。它的叫聲與它的名字同音。傳說精衛鳥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有一天她到東海遊泳,被淹死沒有回家,便化成了精衛鳥。它經常從西山口含樹枝和石頭去填東海。漳水是從這座山流出,向東流入黃河。

刑天舞戚

【原文】

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幹戚以舞。

《山海經卷七·海外西經·刑天與帝爭神》

【譯文】

刑天與天帝為了爭奪神位,進行了一場戰鬥,結果天帝砍斷了刑天的頭,把他的頭埋在常羊山上。刑天雖然沒有頭,仍不罷休,以兩隻乳頭做眼睛,以肚臍做嘴巴,一手持盾牌一手操大斧繼續作戰。

誇父追日

【原文】

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山海經卷八·海外北經·誇父與日逐走》

【譯文】

神人誇父追趕太陽,一直追到接近太陽的地方。這時誇父很渴,想要喝水,於是就喝黃河和渭河中的水,喝完了兩條河水還是不解渴,又要向北去喝大澤中的水,還沒走到,在半路上就渴死了。他死時所拋掉的手杖,後來變成了一片桃林。

西王母

【原文】

又西三百五十裏,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有獸焉,其狀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見則其國大穰。有鳥焉,其狀如翟而赤,名曰勝遇,是食魚,其音如錄,見則其國大水。

《山海經卷二·西次三經·玉山》

【譯文】

從嬴母山再往西三百五十裏的地方,有座山叫玉山,這裏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西王母身形像人,豹尾、虎牙而且善於嘯叫,蓬鬆的頭發上戴著玉勝,她掌管著天下的災禍及五刑殘殺等事宜。山中有一種野獸,它的身形像狗,豹皮花紋,它的角像牛角。它的名字叫狡,它的叫聲如同狗叫,哪個國家出現這種野獸,哪個國家就將五穀豐收。山中還有一種鳥,形狀像長尾雞,紅色的羽毛。這種鳥名叫勝遇,以吃魚為生,它的叫聲像鹿鳴。哪個國家出現這種鳥,哪個國家將會發大水災。

【原文】

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昆侖虛北。

《山海經卷十二·海內北經·西王母》

【譯文】

西王母靠倚著小桌案並且戴著玉勝。她的南麵有三隻勇猛善飛的青鳥,這些鳥負責為西王母覓取食物。西王母和三青鳥在昆侖山的北麵。

【原文】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麵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

《山海經卷十六·大荒西經·昆侖西王母》

【譯文】

在西海的南麵,流沙的邊沿,赤水的後麵,黑水的前麵,屹立著一座大山,就是昆侖山。有一個神人,長著人的麵孔、老虎的身子,尾巴有花紋,而尾巴上有許多白色斑點,這個神就住在昆侖山上。昆侖山的周圍,被弱水彙聚的深淵環繞著。深淵的外邊有座炎火山,一投進東西就會燃燒起來。山上有個神人,頭上戴著玉製首飾,滿口的老虎牙齒,有一條豹子似的尾巴,住在洞穴中,名叫西王母。這座山中世間萬物應有盡有。

大禹治水

【原文】

共工之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其所■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穀,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台,在昆侖之北。

《山海經卷十七·大荒北經·共工臣相繇》

【譯文】

共工有一位臣子名叫相繇,長了九個頭,身體像蛇一樣盤旋成一團。他貪婪地霸占九座神山以供其食用。他隻要張口一吐,那兒立即變成大沼澤,那臭味不是辛辣的就是很苦的,百獸中沒有能居住這裏的。大禹為了治水,殺死了相繇,而相繇的血又腥又臭,以致那裏不能種植穀物;當地雨水又多,水澇成災,使人不能居住。大禹去堵水,多次堵住,又多次塌陷,於是形成了大水塘。諸帝於是把它建成祭台。祭台在昆侖山的北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