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於1850年8月出生在法國西北部諾曼底省狄埃卜城附近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從童年時代起,母親就培養他寫詩的習慣,到兒子成為著名作家時,她仍然是莫泊桑的文學顧問、批評者和助手,所以他的母親是他走上文學創作道路的第一位老師。另一位為莫泊桑走上文學道路打下基礎的是他13歲在盧昂中學學習時的文學教師路易·布耶。路易·布耶是一個著名的巴那派詩人,他經常指導莫泊桑進行多種體裁的文學創作。

1870年,莫泊桑中學畢業後到巴黎大學學習法律。這一年普法戰爭爆發,他應征入伍。在軍隊中,他親眼目睹了危難中的祖國和在血泊中呻吟的兵士,心裏十分難過,他要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寫下來,以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1871年,戰爭結束後,莫泊桑退役回到巴黎。1878年,莫泊桑結識了福樓拜並拜他為師。福樓拜一絲不苟地為他修改習作,對莫泊桑的不少作品表示讚賞,但勸他不要急於發表。因此,在70年代裏,莫泊桑的著述很多,但發表的卻很少,這是他文學創作的準備階段。他以《羊脂球》(1880年)入選《梅塘晚會》短篇小說集,一躍登上法國文壇。

《羊脂球》是莫泊桑最優秀的短篇小說之一。故事講的是普法戰爭時一個綽號“羊脂球”的婦女與一群有身份的工業家、貴族、商人、政客,還有兩個修女同坐一輛馬車。途經一座被普魯士占領的小鎮,因為羊脂球拒絕和普魯士軍官過夜,而不能通過。開始,同車的旅客都為她感到憤慨。但隨著行期遲延,那些人的態度就一天天變了,先是誘騙,繼而旁敲側擊,最後大舉進攻,使她答應了普魯士軍官的要求。但事後他們卻都對羊脂球倍加輕蔑,以顯示自己的高潔。小說以一個羞於委身敵寇的羊脂球為參照,反襯出隻顧私利而沒有民族尊嚴的貴族資產階級的寡廉鮮恥。小說刻畫人物惟妙惟肖,思想深刻,技巧精湛,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小說中我們看到的羊脂球不是一個自暴自棄,為求得金錢毫無廉恥之心的煙花女子,而是一個在忍辱負重中仍盼得到人們理解和尊重的下層婦女。莫泊桑在人物身上揭示了民族的封建性造成的人心險惡的真實情景,尤其是這種心理在對自己同胞進行無情摧殘時可怕的瘋狂。他們這種為所欲為、自以為是的行為恰恰暴露出其自身無法醫治的心理缺陷和創傷。

本書是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說集,收錄了《羊脂球》《珠寶》《蜚蜚小姐》等二十一篇佳作。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說的題材豐富多樣,社會視野廣闊,為法國文學史上所罕有。他注意表現人物內心真實與本性的自然流露,故而人物性格各具特色,不落俗套。他的作品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讀者,帶領人們同悲同喜,感受19世紀法國的社會萬象,成為世界文學史上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