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題了,關鍵問題是“令月”一詞的真實含義。
在全唐文中搜索“令月”一詞,可以找到很多個,除了《代皇太子上食表》之外,幾乎所有的該詞含義都是“滿月”的意思,也就是說一件事情滿月之後。比如:
○賀冊尊號表:“臣某言:臣伏聞宰相公卿百官及關輔百姓耆耋等,以陛下功崇德巨,天成地平,宜加號於殊常,以昭示於來代,陳請懇至,於再於三。陛下仰稽乾符,俯順人誌,乃以新秋首序,令月吉辰,發揚鴻休,膺受顯冊。天人合慶,日月揚光,環海之間,含生之類,歡欣踴躍,以歌以舞。臣某誠歡誠喜,頓首頓首。”
其中的令月就是這意思。它是個時間形容詞,幾乎不可能用作名字,特別不可能由皇室的人將之用作名字。
○代皇太子上食表:“臣某言:伏見臣妹太平公主妾李令月嘉辰,降嬪公族。詩人之作,下嫁於諸侯;易象之興,中行於歸妹。又臣銅樓再惕,常荷蔭於中慈;金屋相驚,忽承恩於內輔。周官典瑞,旁稽聘女之儀;晉朝加璽,兼采納妃之製。聖懷感尉,皇澤г濡,願垂扶木之光,俯遂甘芹之請。謹上禮食若幹舉如列。尊師四學,雖有謝於溫文;問豎三朝,竊無違於視膳。謹遣某奉表以聞。”
而從這來來看,這應該是太平公主結婚後回家省親時,由皇太子李顯(時名李哲)命令下屬官員代他向高宗、武後獻食(古代傳統了,武後不就趁著自家兄弟上食的時候下毒毒死了自己的侄女然後陷害給自家兄弟了嗎)的時候的奏章,結合上下文吧,大概就是指太平公主出嫁滿月省親時的事情(雖然好像紅樓裏寫的是七日省親見嶽父什麼的,但不排除唐時省親是滿月了才省親,或者七日也省親,滿月也省親),明顯“令月”一詞這兒也指滿月之意。
武則天通讀文史,喜歡琢磨字詞詩句,文采不錯,她給自己的幾個兒子取名都有很深刻的含義,比如孝敬皇帝李弘,“弘”是道教讖語,具體是什麼意思就不管了。李賢、李顯、李旦等等都能看得出,不管是誰取的這些名字,都不可能用一個“一月期滿”這樣稀裏糊塗的名字給一國公主命名。現在聽起來,李令月似乎挺好聽的,但在古代,這樣的名字隻有粗鄙之人或者文盲才會考慮使用。
李思露這名字是我亂取的,反正曆史都變了,不管怎麼改都行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