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探味(代序)

梅玫

祝秉權教授有極為坎坷的、豐富的人生經曆。他用了三年多時間,寫成了《百味紅樓——〈紅樓夢〉分回品賞》這一部書。名為“品賞”,實際上是他自己在閱讀《紅樓夢》時,從自身經驗的聯想中所產生的感受。既是感受,便極富個性,極有新意。既是感受,在寫法上便多直抒胸臆,常常侃侃而談,極富感情,娓娓動聽,對讀者很有吸引力。加上此書是對《紅樓夢》這一巨著作分回品賞,書中又有評語,這些因素構成了此書自有《紅樓夢》以來獨特的新穎性,對紅學,特別是對《紅樓夢》這一名著的普及,具有相當的價值。

有人把莎士比亞比作高山,我認為曹雪芹是一個大海。山再高,終有人可以登上它的頂峰,而大海,要想探究她的深底,卻非常之難。“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祝先生的這一本《紅樓夢分回品賞》,是試圖來“品”《紅樓夢》這一巨著之味,並加以欣賞的。這是一樁艱巨的工作。要全麵探究大海深底的寶藏,談何容易?但能夠潛入在海中,並勇敢地深入海底,從那裏摸出一把美麗的珍品來,即使這些珍品的數量極少,且混雜著一些泥沙,也不失為一種收獲。

祝先生的這本書,由一百二十篇文章組成,三十萬言,洋洋灑灑,從《紅樓夢》的每一回中的某些或某一個內容,作出品評,欣賞其“味”,很像從深海中撈出來的珍品,頗值得一“賞”。要說出此書之味的全部,也不容易,概略說來,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麵是值得注意的:

一是對曹雪芹創作《紅樓夢》動機的探味:祝先生在第一章的開頭說:“曹雪芹的一生,是為懷才不遇和懷愛不遇而悲苦,而頹廢的一生。一部《紅樓夢》就是寫他自己這種悲苦和頹廢。”這種觀點,貫穿祝先生此書的全部,情深意長,且多有新意。

二是對紅樓女子悲劇性命運的關注。祝先生是用滿腹的憂傷來同情,來歎息,來哭訴她們的種種不幸,並對形成悲劇的原因進行了揭示和品評;對壓迫女人的大男子主義、封建專製主義、家長製度和婚姻包辦製度等等,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三是品賞《紅樓夢》中的日常瑣事描寫之味,把瑣事後麵隱藏著的時代衝突,貴族風貌,文化詩味,人物性格和命運,人生哲理,揭示給人們看。

四是對許多“紅樓難點”進行艱苦的探索與品味,如對“白首雙星”的闡釋,寶琴懷古詩的謎底等,有些觀點是發前人之所未發,雖然不一定探得很準確,甚至不無牽強之處,但卻品賞得很有新意,很有特味。

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大多是被儒家思想浸透了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碰到不利環境時,常常是隨遇而安,逆來順受,還用“塞翁失馬,安知非福”的精神勝利法,來作為護身的法寶。即使是像《西遊記》中的孫悟空,雖然神通廣大,敢於反傳統,敢於大鬧天宮,但被如來佛的手板心壓在五行山下之後,也就“皈依佛法”了:不得不跟隨平庸的唐僧,受著“緊箍咒”的痛苦,服服帖帖為取經效勞。隻有極少數的“特立獨行”誌士,才敢於衝破這一傳統的束縛。曹雪芹就是這樣的誌士。一部《紅樓夢》,把上述這種傳統思想來它一個大翻轉。“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淒涼。可憐辜負好時光,於國於家無望。”曹雪芹提倡有誌之士不與統治階級合作,不為他人做嫁衣裳,遇到壓迫和不利環境時,不能像賈迎春那樣“逆來順受”,要像賈寶玉、林黛玉、尤三姐、司棋、鴛鴦等人那樣,進行抗爭。“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無有殺人刀。”不要責備他(她)們沒有像梁山英雄那樣的動刀動槍。在那樣的環境之下,賈寶玉的“避世主義”,林黛玉、司棋等弱女子的死,《葬花詩》、《芙蓉誄》等等詩歌,照出“康乾盛世”的“末世”本質的“風月寶鏡”,村嫗劉姥姥在象征皇權的元妃省親牌坊下麵要脫褲子拉大便,頑童們在神聖的、傳授儒家思想的賈府學堂中打架、親嘴、摸屁股,葫蘆僧亂判葫蘆案等等等等,看似尋常甚至荒唐,卻是射向封建主義、皇權專製主義的一支支利箭,飽含著作者曹雪芹的滿腔憤怒和奴隸們的血淚,是對專製主義摧殘人性、扼殺生命的控訴和抗議。對於這些《紅樓夢》的真味,祝先生的這本小書都有所揭示,有所評論,有所品賞。對於皇權專製的罪惡的批判,是貫穿祝先生全書的一根紅線,我認為這是此書中的最重要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