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文學原型論(1)(1 / 3)

(第一節)文學原型的涵義

當代漢語語境中的“原型”有兩種略有差異的理解。一種是指在現實世界中存在的真實的事物或人物,它們是創造新的事物的模本或基,礎,如文學藝術中的“原型”多是指據以創造新的形象的、在生活中實有的事物或人物。另一種“原型”概念,則是從英語“a時Jelype”中譯介過來的,它最早源出於希臘文,其本意是“原始模式“或”某事物的“原型”概念在柏拉圖時代就被用於哲學和神學領域,用以說明事拿大學1984年版,商務印書館物的絕對理念和上帝創造萬物的依據,原型被視為萬物的理式和範型而真實的東西卻被認為僅僅是這些理式和理念的基本。

學的高度把原型看做可感的萬物之摹本和原始模型,假設我們所感覺的事物都有其“先在“的原型,包括精神現象的原型,包含有開端、初始等發生學的意義,這就為後來原型外延的擴大在客觀上打下了理論基礎。

現代原型理論是在西方哲學思潮,特別是現代人本主義思潮影響下被激活和發展娼變的,與人類學、宗教學、文化學、符號學等領域有深刻的聯係,被賦予了新的涵義,特別是榮格從分析心理學的角度,弗萊等從建立科學的文學批評方法的角度對原型的重新解釋,使得“原型“成為涉及哲學、神學、心理學、文學藝術等範疇並帶有形而上意味的概念。也就是說,原型這個古老而獲得新意的術語,其基本的涵義不僅僅指客觀真實存在的事物樣本,而是一個所指非常廣泛因而外延不斷擴大的概念。

不同領域對“原型“的具體理解,所指差別很大。比如,榮格的原型研究主要是精神分析範疇,他從人的心理模型和精神本能問題切人,認為人在出生時就具有先在的典型的“行為模式“和“領悟模式“即原型,著重強調它作為深層心理結構或集體無意識的“載體“的特征。在文學批評中,神話原型批評具有文學人類學的特點,著重指原型作為一種有共同性、相通性的深層模式在文學作品中的規律性反複,有時是指意象的反複,如月亮、流水等意象的不斷重現,有時是指象征和創作模式的置換變形等等。

總括起來看,原型概念在自古至今不同領域的擅變中,包含了以下主要涵義原型“即“事物之所發始“時生成的式樣、模型,即事的原始形態、初始樣式,它以被確定的原初形態而存在是事物最初的生成以及所從動變的來源具有模式的功能和發生學意義原型“即“原性”、“原本“含有“原意“的命意一一原意是事物動變的緣由,事物的動變(如文藝作品中的置換變形)不是隨意的而是由原來的意旨所決定的,指由事物的內在的基本部分和本原因素所決定的事物的特質,原型有反複發生性、普遍一致性和恒常性、象征性、約定性等特性,原型可以置換變形。

進一步看,對原型的不同解釋,也可以說展示了原型現象的不同的維度,這包括了原型的哲學的維度、神學的維度、心理的維度、文化的維度等等。不同領域原型概念的生成都有自己的路徑基點:哲學中的原型是假設的理念,神學的原型是想象中的上帝及其精神,心理學中的原型是推測出的祖先的精神遺傳,文學的原型則是意象、象征、母題等現象的反複、瞬間再現和文學活動的內在結構與模式。從哲學意義上說,原型是抽象推論出的一種“存在“或“結果“是先於可感事物之“前“的存在,這有明顯的先驗論色彰。從心理學角度說,原型是集體無意識的載體,也是人類相同或相通的情感模式,它以人人具有的“集體性和與生俱來的“先天性“顯現著某些精神現象的本原性、原始性和模式功能,心理學上的原型隻有通過某種“中介“才能被感知和激活。而更大量“可見“的原型則是文化角度上的原型,也就是說是通過具體的文化載體所體現的精神現象,比如文藝中意象的反複、母題的置換變形。這種原型通過社會性的文化承傳而不是精神遺傳世代流傳下來,這也是最容易辨認和理解的原型。

榮格認為,原型可以是一個故事,一個形象,一個過程有多少典型的人生情境,就有多少原型”。從廣義上說,原型的載體和表達形式是“無限“的。從狹義上說,原型有其特定的含義,也有特定的顯現方式。神話是原型最主要的載體和顯現方式。榮格在他所識別的眾多原型中,列舉的有出生原型、再生原型、死亡原型、力量原型、巫術原型、英雄原型、兒童原型、騙子原型、上帝原型、魔鬼原型、智吏原型、大地母親原型、巨人原型,以及許多自然物如森林原型、太陽原型、月亮原型、風水火原型、動物原型,還有人造物原型如圓圈原型武器原型等。比較重要的原型有阿尼瑪和阿尼姆斯、陰影、智慧老人等。此外還有轉換的原型等等。原型以“模式“形態反複“再現“普遍的精神現象,顯現人類深層的情感體驗和集體無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