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話,我的頭皮都發麻了:這也叫改革?
改革要改掉落後的東西,達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的目的。然而,這個礦區發生的事情恰恰相反,改革革掉了國企最具生命力的先進的東西,最終斷送了國企改革的前途。
我為梁庭賢他們婉惜的同時,也為國企改革的前途而憂心。假設,當初把梁庭賢任命為集團的董事長總經理,那麼,今天這個礦區將是另外一種樣子。“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用好企業領導人,才是國企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
一個文學工作者,要深入到現實生活中去,去交朋友,去挖掘素材。隻要關心老百姓,關注國家大事,你才能發現生活中閃光的東西。所以,關注現實生活,關注現實生活中另一個“異彩紛呈”的世界,是一個有良知的作家在創作中應該思考的問題。
梁庭賢和他的“八道嶺”煤電股份公司苦受煎熬,在他們和集團公司抗爭的過程中,我30萬字的《1號專案組》終於與讀者見麵了。
曾經在梁庭賢煤礦所在地工作過的一位領導對我說,××礦區幹部群眾想說而不敢說的話,《1號專案組》裏的幹部群眾說出來了;XX礦區幹部群眾想幹而不敢幹的的事,《1號專案組》裏的幹部群眾幹了,真是大快人心啊!《1號專案組》的出版發行,很可能會挽救梁庭賢他們和“八道嶺”煤電股份公司的命運。
五月六日早晨,我接到了“八道嶺”煤電股份公司職工代表的長途電話。他說《1號專案組》寫的太好了!他讓我好事做到底,再幫一次“八道嶺”行不行?我說,行啊。能為“八道嶺”的朋友們幫忙,能為甘肅的國企改革盡我的綿薄之力,是我最大的心願。他問我能不能以一個作家的社會責任感,代表“八道嶺”礦區的老百姓向省委省府領導說明發生在“八道嶺”礦區的一切,讓省上領導把貪官詐去、偷去、搶去、騙去的飯碗還給他們。我欣然答應了。
這就是一個業餘作家獨特的生活體驗。因為是業餘,沒有財政發的工資、沒有單位給的補貼,更沒有什麼差旅費、車費等等。所以,我們這些業餘作家們就得挖空心思尋找素材,辛辛苦苦體驗生活,大刀闊斧進行創新,起早摸黑學習創作。否則,誰給我們發工資?沒有收入我們又如何養家糊口?一句話,業餘作家們之所以能出成績,關鍵是有創作的壓力和動力。
二、把簽約作家推向市場
由政府花錢養著一批作家,這一獨特的“專業作家現象”,恐怕是我們的一大特色。然而,近年來,對於專業作家的存在是否合理,不少人一直提出質疑。現在,甘肅省文學院敢於率先推出簽約作家改革方案,把作家推向市場。無疑是恢複作家創造性、主觀能動性的最好方法。有利於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把甘肅的作家推向市場,走向全國。
把作家推向市場,對作家而言,不因為逐月領取財政的工資和補貼而束縛住自己的手腳,進而使創作更符合於自己的個性。使個人的靈氣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對文學院而言,也可以節約一筆不小的開支,用這些錢重獎優秀作品,以此健全作家隊伍的激勵機製。因此,不論從作家個人還是文學院本身,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是真正的“雙贏”選擇。
當然,文學院過去設立“專業作家”的初衷是積極的、善意的,為的是把一些在文藝創作方麵有突出貢獻的作家吸引到文學院來,由文學院給他們提供良好的創作環境,從而使他們能夠衣食無憂地安心致力於創作。但是,這種體製忽略了這樣一個淺顯的問題:藝術生產不同於物質生產,用“圈養”的方式為作家提供幫助,實質上恰恰違背了藝術創作的規律。不僅如此,這種體製還使“專業作家”形成了一種惰性,使得一些作家不出作品照樣領取工資。照樣享受文學院的各種福利待遇。
把作家推向市場,是由藝術創作的內在規律所決定的。馬克思在論述藝術創作和物質生產的不平衡規律時指出,藝術創作有其內在的規律。既然是兩種不同形式的生產,就不能采用同一種辦法。作家的創作是否經受得起市場的考驗,是衡量一個作家能否獨立生存的標準。古今中外的每一個著名作家,沒有哪個人是靠吃財政補貼成名的。相反,倒是那些功成名就的作家一旦被政府所養,反而再也不能超越自己。這和過去國有企業裏論資排輩的做法何其相似。看看“專業作家”體製下的作家隊伍的整體素質究竟是在提高還是下滑,就不難判斷出專業作家體製的合理與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