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公元283—363年)字稚川,自號抱樸子。丹陽郡句容(今江蘇省句容縣)人,晉代著名的道教理論家、醫藥學家和煉丹術士。他是我國古代科學家、醫學家之一,是預防醫學的介導者,是最早撰寫中醫急診學案頭工具書的作者。
1.生逢亂世艱苦求學
葛洪出生於一個破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先祖葛浦廬曾在西漢末年起兵響應劉秀,以軍功被光武帝封為驃騎大將軍。浦廬因弟葛文從軍作戰勇敢,周身帶傷,右眼失明,因而上書為葛文求封,隻緣葛文是私自從軍而未獲封賞。葛浦廬便把自己的爵位、俸祿讓給葛文,舉家南遷到句容定居,退隱歸田,一時傳為佳話。葛洪的祖父葛係在三國時代曆任吳國的吏部尚書,輔吳將軍,並封為壽縣侯。葛洪的父親葛悌出任過吳國的中書郎、中護軍、五郡赴警等要職,晉朝任命為邵陵(今湖南省寶慶縣)太守。
葛洪的童年生活無憂無慮,終日多是騎馬、射箭、習武、遊玩。然好景不長,年13歲時,其父葛悌受晉朝的南遷勢力排擠,鬱鬱不得誌,死於邵陵太守任上。由於其父一向為官清廉,毫無積蓄,一下子就使身後的孤兒寡母陷入困厄之中,葛洪與母親扶柩還鄉,開始了自食其力的農樵生活。葛洪在“饑寒困瘁,躬執耕穡,承星履草,密勿疇襲”之中,起早摸黑,依靠耕田打柴奉養老母。艱苦的生活使葛洪明白一些道理,他開始思索自己的前途,不甘心陷於農田之中,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於是,他在農樵之暇,背著書籍,不遠千裏,艱辛跋涉,借書覽閱,問學解疑。16歲始讀《孝經》《論語》《易經》《詩經》等經史書籍。通過數年如饑似渴的苦讀,他從正經、諸史百家之言直到各類短雜文章,讀書不下萬卷,為日後建功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葛洪長大成人,生活的磨礪使他很快成熟起來,此時其博學名氣已傳遍鄉裏,對前途充滿美好的憧憬。他想到祖輩們都曾在仕途上掙紮出身,大都官居要職,自己又何嚐不想有朝一日也大展宏圖呢?然而,西晉統治者的昏庸,戰亂饑荒的襲擊,嚴酷的社會現實,很快就使他打消了進入仕途的念頭。報國無門,回天乏力,葛洪逐漸產生了精研學術,埋頭探索,以拯民於水火的理念。他對醫學有著濃厚的興趣,特別喜愛道教的神仙之學、導引之法,即養生長壽的方術,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濟世救人之術,因而廣泛涉獵,搜求古方,探討各家學說。葛洪的叔祖葛玄,是三國時著名的神仙學術士(道士),道教徒尊他“葛仙公”。葛玄有一套煉丹的秘術傳給了他的弟子鄭隱。鄭隱是當時著名的學者,深通道家修煉之術,80餘歲尚身輕體健,滿頭烏發,能飲酒二鬥不醉,數日可不食也不知饑。葛洪拜鄭隱為師,學習諸子百家典籍。鄭隱有弟子50餘人,獨對葛洪最為青睞,不僅把平生所學均予傳授,還讓他博覽道家秘藏200餘卷,使葛洪對道家的修煉之術盡得要領。
此後,葛洪又師從南海太守鮑玄。鮑玄亦是當時一位大學者,精通養生、醫藥及占卜預測之學。據傳鮑玄能相麵知命,他見葛洪相貌清奇,深為器重,不僅對葛洪悉心指教,而且將女兒鮑姑許配葛洪為妻。鮑姑盡得父傳亦深諳針灸之道,首創我國艾灸術,為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女灸治學家,史稱“鮑姑艾”。鮑姑與葛洪互相傾慕,夫妻恩愛,琴瑟和諧,共同切磋學術。幸遇名師,得其真傳,使年輕好學的葛洪躊躇滿誌,他暗自發誓:博多家之學,立一家之言,在學術上承前啟後,開拓創新。
2.無意仕途隻心抱樸
葛洪學成,攜妻回故裏。雖說他無心介入動亂的政局,但由於他飽學之名益著,因而舉薦、封官之擾時至。太安初,吳興太守顧秘,征召葛洪為將兵都尉,率兵討伐石冰起義。在此年代,葛洪不得不從。作戰之中,葛洪不僅足智多謀,而且將年幼時所精練的騎射也派上用場,身手矯健,勇不可擋,遂將敵軍擊潰。葛洪仗義疏財,將其賞賜的財物,分賜部下眾將士和贈送故交好友中的貧窮者。石冰之反平定後,葛洪解甲還鄉,顧秘再三挽留不就,方知他確實無意仕途,遂允其願。
葛洪終日閉門讀書,幾乎到了如癡如狂的地步。他的院子像無人居住一樣,庭院長滿了雜草,籬牆亦破損不堪。他自己更是衣著不修邊幅,袍服破了,鞋帽髒了,不勤更換。衣裝式樣也與俗流不合,忽而大領子寬腰帶,忽而緊身窄袖,忽而長袍拖地,忽而短褲露腿。他對當時流行的鬥雞、跑馬、弈棋、摔跤等娛樂一概不感興趣,偶爾結伴觀看,常在旁邊打瞌睡。葛洪給人的印象是沉靜孤傲,不苟言笑,淡漠名利,行為怪癖,與人交談且話語率直,不會迎合他人,因此一般人把他視作一介草民,畏與其接觸。其實人們哪裏知道,葛洪正是以這些大智若愚的舉動,超然脫俗的行為,贏得讀書養性的心境,成為後來一代大師的良好開端。
葛洪傲物輕俗,與趨炎附勢的士人形成鮮明的對照。對官宦魚肉百姓深惡痛絕,自誡:車馬之跡,不經貴勢之域;片字之書,不交在位之家。這樣一來,自然要引起一些士人與達官貴人們的忌恨,對他常加詆毀,而葛洪對此漠然處之。鄉親百姓對他的舉動起初不甚理解,把他看作怪人。時間一久,人們漸見,這是一個真誠、善良的“怪人”,因為隻要他家中存有食糧,必定要分至一半接濟窮家;鄉親們患有病痛,他都細心診治,有時藥資分文不收,周邊許多窮苦百姓受到他的恩惠。所以鄉親們都稱他為“抱樸之士”,意思是抱定樸實自守之誌的人。葛洪樂意接受這一稱呼,而且《老子》中也有“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之句,於是欣然自號抱樸子,以明安貧樂道,立一家之言的心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