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萁

【別名】薇菜、紫蕨、紫萁貫眾。

【資源分布】紫萁為我國暖溫帶、亞熱帶最常見的一種蕨類。北起山東(嶗山),南達兩廣,東自海邊,西迄雲南、貴州、四川西部,至秦嶺南坡。也廣泛分布於日本、朝鮮、印度北部(喜馬拉雅山地)。

【性味歸經】苦、微寒;有小毒。歸肺、胃、肝經。

【藥用功效】清熱解毒,祛瘀止血,殺蟲。用於疫毒感冒、熱毒瀉痢、癰瘡腫毒、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蟲積腹痛。嫩葉可食。

【繁殖方式】主要為孢子繁殖,生產上多以移植野生母蔸繁殖。

【栽培技術】

1.繁殖技術

地塊選擇:選擇土壤潮濕的地塊,陰坡地或半陰半陽坡地最適宜,土壤為偏酸性,pH值5~6.5之間,忌堿性,以質地為黃壤土、紅黃壤土為宜。

移植時間:紫萁以10~12月初、次年2~3月較適合。掌握在陰天或雨天過後移栽,移栽時將薇菜根平擺於定植穴內,使其自然舒展,填平壓緊,種植深度10~15cm,陰天栽後淋足定根水,然後用稻草或雜草覆蓋保墒。采挖的種蔸應及時移栽,防止太陽曝曬和風吹雨淋。

種植規格:按40cm×40cm規格種植,每667m2栽4150株左右。

2.田間管理

紫萁(薇菜)成活後注意查苗補缺,以確保生長整齊和為豐產園奠定基本苗數。第1年或第2年冬季用野火煉山清園一次,火燒清園可燒掉枯死莖葉和部分老根,達到清園和積肥目的,草皮灰既可以補充土壤中的鉀肥,又利於薇菜保溫越冬。第3年後剪割枯死莖葉清園,在離地約2cm左右割除,並將枯莖葉集中火燒,製成草皮灰撒施薇菜蔸上保溫越冬。

適時采收:栽植當年主要是以養園為主,不采收,為建設高產園奠定基礎,第2年開始采收1次,第3年采收2次,第4年進入豐產期後,采收2~3次。嫩葉出土7~10天,適時采收第一茬,再過7~10天,當年二茬嫩葉出土後,長到20cm左右,小葉未展開並呈拳頭狀時進行采收。采收時,盡可能貼近地麵,用手掐或用刀割。6月以後一般不再采收,保證來年生長。

【開發利用】

1.活性成分

β sitosterol,還有紫萁多糖等多種物質;紫萁根狀莖中還含有約5%的鞣質。除此之外,紫萁對變形杆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杆菌(銅綠假單胞菌)、大腸杆菌(大腸埃希菌)、痢疾杆菌(誌賀痢疾杆菌)的抑菌效果尤為突出,紫萁所含的鞣質能沉澱生物堿和蛋白質,本身具有抑菌、解毒、止血、收斂等作用。鞣質不僅能凝固微生物和病毒體內的原生質以抑製細菌和病毒的生長,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人體心腦血液循環及促進組織修複;並通過提高受體動物對腫瘤細胞的免疫力和對腫瘤生成突變階段的抑製,起到抗腫瘤和抑製細胞癌變的作用。

2.在醫藥上的應用

紫萁全株均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絨毛可開發止血貼及止血藥物添加成分(外用);嫩葉幹製後為山珍食品,同時可開發功能性食品;葉株全草可入藥並可作飼料;地下莖可作貫眾或開發中成藥製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