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行動似乎有點順利過頭了,我們不僅搶到了一些卡車,還在俄國人的營地裏發現了一些很有趣的東西。
比如說一份抽調走邊防站內百分之八十五兵力的調令。上麵寫著將把此邊防站的步兵調往新設置的第四集團軍參與對庫倫的後續進攻。要不是這份調令,我們這支小部隊根本端不掉俄國人的這個邊防站。
“這些俄國佬還是和以前一樣粗心,這份調令上竟然清清楚楚的寫明了目的地和所在部隊。”我皺起了眉頭。但這調令上的信息卻讓我無論如何也高興不起來——蘇聯人不光在和田,在在漠北也展開了大規模進攻。雖然我猜測那裏擁有的空中戰艦數量並不會很多,但陸軍規模的龐大可以想見。
甚至對大明來說,蘇聯人拿下漠北比拿下和田更加可怕千萬倍:京師會受到蘇聯人那引以為傲的機械化陸軍的直接威脅。
“我說,咱大明的動員體製還管用不?”我有些擔心地望著徐興。
看完這份調令的徐興微微搖了搖頭:“我大明已經承平多年,民風好文,多不習武,不會用槍者甚眾,即便是蒙古邊民,也……”
“得,當我什麼話也沒說。有話直說不就行了,何必說的這樣委婉呢。”一看徐興這副扭扭捏捏的模樣,我就知道大明的動員體製一定崩壞到了一個駭人聽聞的地步。別的不說,在我老家那,地方政府早就把民兵武裝部裏的那些槍炮統統拉去熔了換錢了,還能省下不少維護費當官員福利,到時候要是提交年終報告肯定要被上官偷偷誇獎,被下屬衷心擁護——大明就是這樣一個狀況。雖然說這些年來邊境戰爭不斷,某些地區得而複失失而複得,但依靠大明絕對的人口,經濟和科技能力,卻一直都過得無驚無險。那位中興駙馬賴月京定下的總動員體製,也就在他北伐的時候用過一回兒。
不過即便製度沒有崩壞,我也好奇三百年前的動員體製又能起到什麼鳥用——畢竟三百年沒有大修訂過了。朝野上下對總動員這種東西看不上,一是用不著,二是添置那麼多武器也確實勞民傷財。所以每次軍方一提議學習泰西諸國建立更加健全完備的動員體製,就會被一堆老學究以“祖宗之法不可變”“豈可以夷變夏”“我天.朝自有國情在此”給擋回去。
自主完成近代化體量巨大科技世界第一的大明嘛,總是有點傲氣的。
從大明的小學課本中便可見一斑:“儒學為體,雜學為用,西學當以之查缺補漏……”
大明號稱在戰時可從本土及藩國動員一億軍隊,我對此是表示極端懷疑的。不是我不愛國,但這類問題可不能掩耳盜鈴似的去回避。
“目前隻能期望大明的邊防軍給力了。”拋下擔心,休整了一段時間後,我們繼續踏上了亡命之路。
現在的局勢很混亂,估計蘇軍指揮部發現他們的這個邊防站被端掉好幾天都過去了。
坐上蘇聯軍車,一部分人換上了俄軍製服,我們便駛向了碎葉城。
“這是我們出發前從錦衣衛得來的情報,蘇聯第四機甲師駐紮在此,此師是精銳中的精銳曾在對抗白軍和神聖羅馬帝國幹涉軍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上一任黑森公爵就是被這個師給幹掉的,讓羅馬皇帝氣的大病了一場。但此刻估計也已經外調了。”朱雅為我們解釋著目前碎葉城的情況,“我們的目標不是這個師團駐地,而是與其配套的機甲維修廠。我們猜測裏麵可能有五到十架能用的在廠機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