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萍之末 二、日出東方(1 / 2)

話說西漢末年,王莽篡權,改元新朝。初時士大夫之族與布衣皆以國統三絕,王統凋零。而王莽素有賢名,數為士大夫所稱道,故眾人皆寄希望於莽,以為有莽整頓朝綱,勵精圖治,漢室中興在即,文景治世,武帝盛年,亦然不在話下。然,孰料莽不合往昔之賢,少諳經略之道,明為賢臣,實為庸人。故稍數年,民怨沸騰,諸侯割據,狼煙四起。莽忙於調兵遣將,以定叛亂,愈發無心政事,不理民生,故國力愈下,而賦稅愈重,新朝棟梁欲倒,國家大廈將傾。名門望族有遠見之人,皆作壁上觀,靜待時勢清朗,此所謂良禽擇木而棲。此時此刻,長沙王劉發的後裔劉秀,正在前往長安太學的路上。曾經立下“為官當為執金吾,娶妻當娶陰麗華”的雄偉誓言的劉秀,雖無黃袍加身的野心欲望,卻有匡扶社稷的雄心壯誌,希望在天子腳下得以學有所成,願得能人賞識,可遇知己相助,在這風雲再起的時代,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於將起,智救社稷於危亂。

卻說劉秀到了太學數日,一切安頓已畢,前往長安城中踏青。名雖為遊玩,實則考察長安風土人情,攻防守備要害之處,以備將來戰事之需。這日,劉秀布衣隻身一人來到長安城外,專心致誌,全神貫注,竟不知道在護城河畔有一人,已在此等待著他。

這人身高七尺,背影望去,頗有幾分仙風道骨,獨立風中,瀟灑自如。徑自歎道:“噫籲戲!此乃庸人罷!長安城來日隻需一人便可解,此人一言九鼎,一怒則諸侯懼,安居則天下興,得此人則得洛陽城!何需費盡這許多功夫,卻是毫無用處。”劉秀一聽得,雖感覺詫異,但也不甚驚訝,急步向前,無聲無息走到此人身旁,隻見這人麵若海玉,溫文爾雅,詩書內斂,雙眸似北極之星,英氣逼人,令人驚為天人。劉秀緩緩問道:“敢問先生在此久立,有什麼事可以助我?”

此人一聲輕笑,反問劉秀道:“你怎麼知道我在這裏站立如此之久,隻是為了助你?”劉秀凝神答道:“左右四下無人,先生獨立城外,河水北去,尚且無動於衷,隻是仰首看蒼天,想來無心無欲於長安城外波瀾壯闊的美景,既如此,必有所期待之人,此其一。先生天賦異稟,相貌非凡,談吐清雅,衣冠楚楚,看似名門望族後裔,王公貴胄子弟,實為經天緯地之賢才,安邦定國之英傑,此其二。其三……”劉秀突然止住,微笑著看著這位青年,轉向洛水流出的方向,卻是再也不發一語。沉默片刻,青年出聲問道:“其三,又是為何?公子為何不繼續說下去?”青年臉上卻依舊滿麵春風,喜笑顏開。劉秀再轉身,與青年相視一笑,愈發開心,忍不住仰天長笑。此二人竟不知為何,擊掌為盟,兩人的右手相互緊握,殊不知,東漢帝國宏浩疆域,竟在這時,緩緩打開了它坤輿圖的崢嶸一角。

卻說當日護城河畔,劉秀與那位青年一見如故,當夜同席共枕,促膝長談。原來這位青年姓鄧,單名一個禹字。鄧禹此人實乃天縱奇才,年紀輕輕,便以才智之名聞名於鄉裏,十三歲可賦詩。而鄧禹現在正好也在太學求學,素仰劉秀胸懷大誌,度量寬廣,心中思索劉秀今日雖無充足的財物來求學,然終非池中之物,因此打聽了劉秀的去向,在護城河畔等待著劉秀。兩人誌趣相投,因此這夜秉燭夜談,竟談至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