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1904~1986年)現、當代小說家。原名蔣偉,字冰之。生於湖南臨澧縣一沒落的封建世家。4歲喪父,由母親撫養,並受其反封建思想的影響。1922年到上海,先後就讀於共產黨人創辦的平民女子學校和上海大學。1924年去北京大學旁聽文學課,次年與胡也頻結婚。1927年開始發表作品,後輯為短篇小說集《在黑暗中》(1928年)、《自東日記》(1929年)等。

其中,《莎菲女士的日記》(1928年)通過大膽細膩的心理刻畫,描寫了同名主人公的反叛精神,反映了“五四”後知識女性追求個性解放而又找不到正確出路的苦悶、絕望心情,為其早期代表作。1930年參加左聯,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主編左聯機關刊物《北鬥》,同時創作了十幾篇小說;其中中篇小說《水》以1931年16省特大水災為背景,描寫了農村的苦難、農民群眾的覺醒和反抗,表現出革命現實主義的特色,為當時的重要作品。1933年遭國民黨特務綁架,被囚禁3年,後由黨組織營救出獄,逃離南京,去陝北參加革命工作。

此後寫了大量作品,較著名的有《我在霞村的時候》和《在醫院中》等短篇小說;前者塑造了一個被汙辱而仍堅持為抗戰盡力的女性形象,後者批評了革命隊伍內部的某些不良作風。延安文藝座談會後,積極深入群眾和實際鬥爭。以華北農村土地改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幹河上》(1948年),深刻地揭示了土地改革給中國農村帶來的偉大變革,為其創作生涯的裏程碑和現代文學史上的傑作,榮獲1951年斯大林文學獎。新中國成立後曆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常委、中國作協副主席等多種職務,並寫了大量雜文、散文等作品。1955年起長期蒙受冤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得以平反昭雪。在其一生的最後年月,仍一如既往,始終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和文學活動,並繼續寫作,於1956年開始發表過部分章節的長篇小說《在嚴寒的日子裏》,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可貴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