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 大上海(3 / 3)

如今京鎮鐵路施工也有幾年了,但是依舊還沒有完工,樂觀估計,要在宣平十八年秋才能夠徹底建成通車。

不過李軒對此也不著急,反正高壓蒸汽機也沒有搞出來,高壓蒸汽機不出來,火車就出不來,隻是用馬車的話,雖然效果也不錯,但是到底還是不如真正的火車。

陳立夫通過打通上海到華亭、嘉定兩地的陸地交通,這才是初步整合三地的資源。

隨後,他又是動用府財政支援華亭開發區建設碼頭!

這一係列的措施,那麼就可以看成是陳立夫在鬆江府的施政政策,不再是繼續用全府的力量支持上海的發展,反而是支持華亭和嘉定的發展。

但是,這種支持,其實反過來也是支持上海的發展!

因為陳立夫的施政政策裏,還是以上海為核心,讓嘉定、華亭、青浦三地為上海進行配套發展。

比如,讓嘉定發展造船業,嘉定的黃浦江沿岸麵積其實更大,而且條件更好,在簇發展造船業以及部分重工業,可以讓上海保留寶貴的土地資源,但是同時也能夠得到重工業的各種配套資源。

而在華亭,則是從事一些零配件等輔助性的配套產業,通過接受中企業的落戶,從而為第一工業區和第二工業區裏的大量企業進行配套。

為了吸引企業落戶華亭開發區,陳立夫拍板,取消對上海的部分財政補貼,然後轉移到華庭開發區來,當然了,這些財政補貼隻局限於鬆江府自身的財政補貼,江南道的財政補貼和中央的財政補貼,陳立夫是沒權利去動的。

至於青浦,這個不太好搞,暫時隻能是給上海做一些農業配套了,搞糧食加工、貿易之類的,上海是一個龐大的城市,每都需要消費大量的農產品,青浦就近提供各類農產品,搞農業的還是有前途的。

陳立夫通過一係列的政策,就是為了讓企業從紮堆上海,變成圍繞著上海遍地開花!

這種政策一施行,就是收到了部分的效果,陸續有二十多家中企業開始落戶華亭開發區,但是總體數量還是不夠多,而且這些企業規模都比較。

如今各大企業,對華亭和嘉定的顧慮還是比較大的!

嘉定那邊,除了需要大量占地麵積的造船廠、鋼鐵、化工、機械等典型重工業外,基本上上也沒有其他企業去投資落戶了,而華亭這邊,也隻有少量沒啥實力,在上海感到壓力山大的中企業才會考慮遷移到華亭來。

而且隻局限於工廠,至於公司總部什麼的,那是不用的,清一色的都是留在上海。

如江南造船廠這樣的大企業,其主要造船基地實際上是建設嘉定的,但是其公司總部卻是在商貿區,類似這·江南造船廠這樣的企業,實際上就更多了。

沒辦法,大家都紮堆在上海,你要是把公司總部設在其他地方,人家談生意都懶得去,哪有在上海方便,在商貿區的沿江大道裏走一圈,基本上就能夠找到所有類型的大型企業總部或者分公司駐地。

在這方圓一千米之內,是沒有什麼生意做不來的,哪怕是幾十萬幾百萬的大生意,也是能夠搞定。

不過好好歹,總算是把上海和周邊的三個縣聯係起來,由此達成的效果實際上和之前陳立夫所設想的大上海縣差不多。

唯一不同的,也就是名字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