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們同時還給宋誌文:“如若要製偽唐賊軍火銃之利,無他也,唯有我官兵配屬更多,更好的火銃,甭管是單兵用的手銃,還是支援作戰的碗口炮等等都需要,而且還直接言明,如能有邊軍和沿海軍隊所用的佛郎機炮,定能壓下偽唐賊軍的火銃之利,通過炮轟重創偽唐賊軍!”
不得不,雖然這隻是他們的自保之策,但是不得不提出這個法的明軍將領還是有點見識的。
打不過怎麼辦?那就裝備比偽唐賊軍更多,更好的火器啊。
他們可是大明王朝,區區火槍和火炮算個屁啊,火槍一是半會的沒有,但是火炮明軍卻是有很多的,碗口炮那些炮就不了,明軍手裏可也是贏重炮’的,那就是最近二三十年裏明軍大規模仿製並裝備的佛郎機炮。
明軍仿製生產的佛郎機炮有大有,則百來斤甚至不足百斤,但是也有大則三百斤這種規模的火炮,甚至都還有五百斤甚至千斤的重炮。
不過那些五百斤甚至千斤的重炮,大多都是布置在城頭上,執行的是防禦任務,而且絕大部分都是在北方的幾個重要城市以及沿海的幾個重要布防的城市裏。
至於三百斤的火炮,大多也是在水師裏。
至於普通陸軍,哪怕是北方邊軍,他們軍中裝備的佛郎機大多也是炮,以一百五十斤以及以下的佛郎機炮為主。
戰敗後的明軍將領們以種種理由誇大了偽唐賊軍的強大,並且是提出了若幹克製的辦法,這倒也是讓宋誌文一時沒有去追究他們的戰敗責任。
同時宋誌文也是不會傻乎乎的把瀾江之敗通報到上麵去,而是采取了采取了春秋筆法,近期興泉府的數百衛所兵並青壯民夫若幹前往正泰剿匪,然賊軍狡猾,竟在官軍渡江時襲擊官軍,官兵沉著冷靜應戰,並斬殺賊軍百人之多,然戰亂之中,偽唐賊軍以開花彈驚嚇軍中青壯民夫,以至於那些青壯民夫驚慌失措,以至於衝亂了官兵的陣型,為了保全青壯民夫的安全,加之陣型已亂,官兵主動掩護青壯民夫退卻,不過退卻之中,為了掩護更多手無寸鐵的民夫撤離,以至於官軍略有損失。
他沒有派了多少人去,更加沒有提此戰損失了兩千多人!
因為宋誌文用春秋筆法,把自己招募編練的一千五百名募兵全部抹去了,畢竟參加瀾江渡口的正規有著編製的軍隊,還真就隻有幾百饒衛所兵而已。
那些募兵?不好意思,他們的實際身份還就是青壯而已!
而既然是青壯民夫,自然是不能算入官兵裏頭的,同樣因為民夫手無寸鐵,遭到賊軍襲擊而略有損失,完全也是可以接受的。
到了最後,一場三千饒慘敗,宋誌文隻當成了一場彷佛無關緊要的敗呈遞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