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文化產業(4)(2 / 3)

川中曆史文化產業發展區。依托峨眉山、樂山大佛、遂寧觀音故裏、安嶽石刻等自然文化資源,重點發展文化旅遊和文化休閑產業;依托三蘇祠、陳毅故居、郭沫若故居、張大千故裏等名人文化資源,重點發展文化旅遊、藝術鑒賞、演藝娛樂、影視製作等產業。

川南民俗文化產業發展區。依托酒、茶、鹽、燈、恐龍等特色文化資源和竹海、石林等自然文化資源,重點發展文化旅遊、文化博覽、演藝娛樂、影視製作、民間工藝品製作、廣告創意設計、印刷包裝等產業。

川東北紅色文化、曆史文化產業發展區。依托川陝革命根據地、華鎣山遊擊隊根據地和朱德、鄧小平、張瀾故居以及紅軍文化紀念園、旺蒼紅軍城等,重點打造紅色文化產業;依托劍門蜀道、米倉古道、閬中古城、陳壽故裏等三國文化遺址,重點發展文化旅遊、影視製作、演藝娛樂、圖書出版、文博展覽等產業。”

“一核四帶”是針對區域文化特色所提出的建設發展規劃,而“5+2”格局則是針對各地已有的文化產業基礎提出的產業規劃。“5+2”格局是,強做大出版發行、印刷複製、影視、文化旅遊和演藝娛樂產業,重點培育動漫遊戲、創意設計產業,形成“5+2”重點文化產業發展格局。針對每個行業《規劃》做了詳細地闡述:

“出版發行產業。推進出版發行資源深度融合,打造跨地區、跨行業、跨媒體的出版發行產業體係。大力推進出版業內容創新,規劃實施國家和省級重大出版項目,努力打造一批傳承中華文化、弘揚時代精神、具有本土特色的出版精品。著力推動傳統出版業的數字化轉型,大力發展網絡出版、手機出版等數字出版新興業態。發揮大中城市報刊業的主導和輻射作用,推進報刊業由傳統平麵媒體向全媒體轉變,打造一批具有廣泛影響的無線移動數字化報刊。推進出版物物流建設,打造西部一流的出版物物流中心,健全全國發行網絡。鼓勵、扶持出版單位積極參與國際出版產業合作與競爭,擴大版權貿易,促進巴蜀文化走向世界。”

“印刷複製產業。提高印刷複製產業集約化程度,重點發展成都、德陽、綿陽、宜賓等印刷工業集中發展區,形成布局合理、優勢突出的西部印刷產業帶。支持酒類、食品、化工、高新技術等工業園區建設配套印務功能區,發展印務園區。鼓勵印刷企業進行數字化改造,支持我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印刷材料的研發生產和推廣運用。積極推進印刷企業綠色環保認證,加快印刷複製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升級轉型。支持大容量的高端光盤的複製生產。”

“影視產業。整合省內外影視創作生產資源,加快技術設備升級改造,創作生產一批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俱佳的影視精品。深入推進國有電影發行放映單位轉企改製,打造集影視製作、發行放映和文化娛樂為一體的大型電影集團。推進大中城市四星級以上影院建設和城鎮數字影院建設,形成覆蓋城鄉的電影發行放映網絡。鼓勵省外品牌院線、特色院線來川發展,支持太平洋、峨眉等院線跨省經營,拓展全國市場。加快有線廣播電視網絡數字化、雙向化改造,發展基於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的廣播影視新媒體、新業態,培育廣播影視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廣播影視產業基地建設,搭建節目交易平台,促進廣播影視產品流通,形成從節目創作、內容服務、網絡傳輸到衍生品開發的廣播影視產業鏈。”

“文化旅遊產業。推動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挖掘旅遊文化內涵,提升旅遊文化品位。依托四川豐富的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和紅色文化資源,打造一批主題特色鮮明、基礎設施配套、文化品味較高的文化旅遊產業園區。依托世界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物古跡、名城古鎮(村)、博物館,大力發展文博旅遊產業。積極開展美食、宗教、養身等專項文化旅遊和紅色文化旅遊,開發蜀錦、蜀繡、綿竹年畫、唐卡、彝族漆器、羌繡等特色文化旅遊商品,培育文化旅遊紀念品市場。推進文化演藝與旅遊的深度融合,實現全省4A級以上風景區都有一台特色文化旅遊演出節目。辦好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甘孜康定情歌節、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等文化旅遊節慶活動。建立文化旅遊項目推介平台,整體包裝宣傳我省的文化旅遊資源和產品,不斷形成新的文化旅遊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