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民間文藝(10)(3 / 3)

羅澍:《完善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思考》,《理論月刊》2011年第3期。

李海霞:《四川藏區文化產業發展的源泉、路徑與重點》,《經濟體製改革》2011年第1期。

賈巴阿叁:《淺談涼山州布拖縣彝族火把節歌舞——“朵洛荷”》,《北方音樂》2011年第2期。

唐凱江:《成都蜀繡銷售渠道創新研究》,《中國商貿》2011年第6期。

吳丹:《綿竹年畫的創新與文化產業》,《裝飾》2011年第1期。

朱豔:《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鬧年鑼鼓”研究——以彭州市為例》,《音樂創作》2011年第1期。

陳煦:《災後重建中羌文化保護的考察與研究》,《理論與改革》2011年第1期。

吳新星:《羌族民間刺繡的藝術特色》,《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

劉能強:《綿竹“年畫村”反思》,《年畫研究》2011年。

朱葉莉:《論民俗文化的藝術內涵與生命意識——川南“鹽工號子”之考據》,《求索》2011年第12期。

淩立:《康巴民間歌舞保護與傳承的思考——2011丹巴嘉絨藏族鄉村風情節考察記》,《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1年第6期。

王小盾:《取精用宏,亦雅亦俗——〈道教唱道情與中國民間文化研究〉評介》,《宗教學研究》2011年第4期。

張小燕:《蓮花落流變中的活化石——瀘縣百和蓮槍》,《四川戲劇》2011年第6期。

李玲:《土音傳樂諧燈弦生妙趣——嘉陵江燈戲藝術節暨南充燈戲論壇綜述》,《戲曲研究》2011年第2期。

張曉俊:《論四川花燈戲的發展及現狀》,《旅遊縱覽(行業版)》2011年第7期。

袁聯波:《川藏地區民間表演藝術現狀——以瀘定縣嵐安鄉和寶興縣磽磧鄉為例》,《文藝爭鳴》2011年第17期。

黃誌權:《原生態羌族民歌〈逮鳥〉采集與賞析》,《音樂時空》2011年第7期。

黃明政:《四川蒼溪燈戲的發展特點》,《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7期。

江敏華:《青神竹編藝術的繼承和發展》,《飛天》2011年第16期。

劉能強:《原生態綿竹年畫與新年畫的價值差異及保護與開發》,《地方文化研究輯刊》2011年。

銀進康:《論“敘瀘河”花燈藝術的審美特征與傳承保護》,《四川戲劇》2011年第4期。

嚴福昌:《四川民俗戲劇管窺》,《四川戲劇》2011年第4期。

劉衛防:《傳統戲曲聲腔在民族聲樂中的運用》,《四川戲劇》2011年第4期。

趙英:《川東薅草鑼鼓的當下語境與文化價值研究》,《四川戲劇》2011年第4期。

雍敦全:《中國原生態民歌盛典係列活動綜述》,《人民音樂》2011年第8期。

鄭曉光:《北川羌族民間流傳器樂》,《文藝爭鳴》201年第12期。

張成緒:《尋找古羌文化的“根》,《文化月刊》2011年第5期。

孫麗潔:《一場春雨一片沃土:西方現代舞與中國民間舞的結合趨勢》,《四川戲劇》2011年第3期。

曹晉:《論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特點和法律保護》,《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

吳佩林:《近三十年來的川北皮影戲研究》,《天府新論》2011年第3期。

袁聯波:《成都木偶、皮影戲的生存空間及文化境遇》,《戲劇文學》2011年第3期。

楊荔:《巴渝舞與竹枝(巴渝歌)的區別探析》,《前沿》2011年第6期。

五、重要文獻

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共188名)

第六屆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名單

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四川省入選項目名單)

四川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89項)

發布時間:2011-08-23

一、民間文學(8項)

二、傳統音樂(12項)

三、傳統舞蹈(11項)

四、曲藝(4項)

五、傳統遊藝、雜技與競技(1項)

六、傳統美術(6項)

七、傳統手工技藝(22項)

八、傳統醫藥(6項)

九、民俗(19項)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

2011年2月25日

目錄

(第一章)總則

(第二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

(第三章)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第四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

(第五章)法律責任

(第六章)附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製定本法。

第二條本法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

(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曆法;

(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五)傳統體育和遊藝;

(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