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民間文藝(8)(3 / 3)

2011年的放水節開幕式上,700多名演員參與演出了放水祭祀大典。演出分為《火攻玉壘》《古蜀之祭》《千年堰功》《水潤天府》和《天下之人》五部分。2011年的清明放水節打破慣例,從4月5日一直持續到5月12日。同時,都江堰放水大典演出將成為都江堰的長期保留節目,從2011年起,每年的4月10日至11月期間,放水大典每天上午都將在都江堰渠首“道解都江堰”實景演出現場進行公演。

13.2011中國四川國際文化旅遊節在汶川縣水磨鎮開幕

4月19日,由國家旅遊局、四川省人民政府主辦的“2011中國四川國際文化旅遊節”在汶川縣水磨鎮舉行開幕式。本屆旅遊節規模盛大,邀請了來自境內外嘉賓代表600人參會。國內參會的近400名代表中,包括10多位對口援建的省市政府領導,全國各省區市旅遊局主要負責人等。本屆旅遊節在向海內外展示四川旅遊災後重建新麵貌的同時,還推出了災區新貌旅遊的60條精品線路。此外,全省各市州同步舉辦豐富多彩的近70項配套活動,為國際文化旅遊節造勢。本屆旅遊節持續至5月15日。

14.蓬溪首屆民間文化藝術節暨第三屆鄉村旅遊文化節隆重開幕

4月24日上午,蓬溪首屆民間文化藝術節暨第三屆鄉村旅遊文化節在中國紅海景區廣場隆重開幕。此次民間文化藝術節是由蓬溪縣委、縣政府舉辦的以民間文化藝術為主題的民間藝術盛會,旨在保護和傳承蓬溪悠久的民俗文化。活動重點突出“民俗風、鄉土韻”元素,並通過廣場群眾活動、舞台文藝節目、室內表演等民間文化藝術展演活動,彰顯蓬溪民間文化藝術的內涵和迷人魅力。

15.第二屆彝族服飾文化節開幕

5月4日,中國·昭覺第二屆彝族服飾文化節在昭覺縣民族文化體育廣場拉開帷幕。位於大涼山腹地的昭覺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縣,這裏的彝族服飾曆史悠久、種類繁多,集中體現了涼山彝族聖乍、依諾、所地三大方言區的服飾特點。昭覺的“彝族毛紡織及擀製技藝”作為活態的彝族文化瑰寶,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6.“5·12”汶川特大地震後的首次白馬歌會隆重舉行

為拯救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白馬藏族獨特的原生態歌舞,“5·12”汶川特大地震以來,首次白馬歌會於5月20日至25日在平武奪布新寨隆重舉行。來自平武縣、九寨溝縣和甘肅省文縣的白馬人身著節日服裝,帶著樂器和道具彙集到承辦鄉的大壩子,圍起大圓圈,唱起傳統的酒歌、勞動歌、愛情歌,跳起古老的園園舞、貓貓舞、曹蓋舞,用原生態歌聲展示當地不同種類、不同地域文化的白馬風情,令人迷醉。目前,白馬歌會已經和雪頓節等一起被列為藏區的八大節日活動。

17.2011中國·西昌涼山彝族火把節成功舉辦

“2011中國西昌涼山彝族火把節”7月24日在中國航天城西昌拉開帷幕。7月24日晚,以“清涼夏日、火舞月城”為主題的開幕式晚會,在涼山民族體育場舉行,20餘組藝人傾情獻藝。火把節期間,還舉行了火把節點火儀式、彝族原生態火把狂歡、彝族傳統選美、傳統鬥牛、彝族式摔跤、射箭等精彩活動。尤其是7月29日晚在西昌城區舉行的火把狂歡夜和焰火晚會,使每一位到場的遊客都可以手持火把,盡情“玩火”。此屆火把節為期6天,數十萬中外客人來西昌參加節日活動。

18.第二屆“夜遊草堂”活動圓滿落幕

9月12日中秋之夜,第二屆“夜遊草堂”大型係列文化活動在杜甫草堂博物館隆重謝幕。作為本屆“夜遊草堂”活動的壓軸大戲,拜月活動和主播詩會在萬眾矚目中精彩上演。近萬名成都市民齊聚詩聖故居,觀賞文化盛會,共度中秋佳節。“夜遊草堂”大型係列文化活動是杜甫草堂博物館推出的重要文化品牌,活動緊緊圍繞中國詩歌文化,秉承文化惠民傳統,以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為宗旨,已成為成都市夏秋時節的旅遊熱點和市民消夏生活的首選。

19.北川利用“非遺”資源迎接羌曆新年

由北川縣委縣政府主辦、縣文化部門承辦的“感恩奮進、歡慶羌年”大型慶祝活動於10月26日至27日在北川新縣城隆重舉行。兩天的慶祝活動圍繞北川豐厚的“非遺”資源和獨具魅力的羌族文化,推出了“大型篝火晚會”、“迎新年民俗活動”、“非遺保護展示中心落成典禮”、“禹羌文化座談會”、“原生態羌族情景歌舞晚會——《禹羌部落》”等“非遺”特色鮮明的主題活動,充分展示了北川災後重建的豐碩成果和全縣經濟社會事業的蓬勃發展,展示了各級政府對北川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羌族文化的積極搶救保護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