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咱們怎麼辦?”祖大樂問道。
祖大壽冷笑幾聲,斬釘截鐵地道:“派人速速上報京師,先將他們接進城好酒好肉的招待著,等京師的意思,到底是殺還是辦。”
“好!”
一匹自廣寧城的快馬,在五日後自永定門入京,聽見滿清與大明要議和這破荒的消息,朝中頓時掀起了軒然大波。
同大多數時候一樣,朝中就此事分成了兩大派。
其一以閣臣馮銓和張瑞圖為首,主和,他們認為這個時候大明也在雙麵用兵,應該騰出更多的資源用在剿滅流賊上。
其二則以首輔蔣德璟、英國公張世澤等人為首,主張繼續維持現在的狀態。
他們認為韃清數麵受敵,顯然力有不逮,趁其病追其命,要狠狠揪下一塊肉來,就算不能收複遼東,也要讓他們傷筋動骨,讓多爾袞疲於奔命,不能完全騰出手去對付豪格。
實際上,他們兩派的都有道理。
要是議和,大明現在也需要時間去剿滅流賊,可是崇禎估計如果真的不管遼東,憑豪格那個吊兒郎當的勁,隻怕是擋不住多爾袞半年就要覆滅。
在這半年的時間內,自己能滅掉李闖嗎,就算滅了李闖,後頭還有張獻忠在四川根深蒂固,多爾袞滅了豪格騰出手來,到了那個時候,兩麵受敵的可就成自己了。
可要是不議和,大明勢必要向關外收複的廣寧一帶增兵增民,這是個浩大的工程,財政隻怕又要窮途末路所剩無幾了。
而且一旦要是那麼幹了,京畿與山東一帶隻怕都要調走大部兵力,一旦要是生出什麼亂子,就得從南京調神武軍了。
想到這裏,崇禎皇帝嘴角忽然翹起來,既然如此,朕何不給多爾袞來一招兵不厭詐?
與曆史上不同,現在的大明兵力其實比滿清要足得多。
在北方,除去難堪大用的衛所兵之外,還有設了四年的西北大營新軍,有戰鬥力的兵團已經有了好些支。
一為武昌新敗的左良玉部,擁兵不下二十萬。
不過這貨自從朱仙鎮一戰失敗以後,精銳的兵力差不多喪失殆盡,新募之兵加上歸附而來的將領多為烏合之眾,軍力看起來雄厚,實際上戰鬥力著實堪憂。
除此之外,左良玉被高一功和張可望追的落水狗一樣到處跑,自顧不暇哪裏還有那個心氣兒顧得上其它。
況且左良玉比高傑更難以控製,後者隻是單純的跋扈和目中無人,隻要崇禎下旨便無有不遵,上下尊卑分得很清楚。
左良玉不一樣,雖然沒動過任何投賊的念頭,卻一直屬於類似遊走軍閥一樣的存在,在地方上殺的‘煙火蔽日、屍骨遍野’。
這樣畏敵如虎,對待百姓卻如屠豬狗一般的“大將”,就算真的掌兵二十萬,大明朝堂上下誰又敢對其寄予厚望,所以用左良玉,顯然隻會越用越亂。
接下來的兩支,便是如今的宣府總兵高傑與大同總兵白廣恩,他們兩人領著戰功赫赫、驍勇善戰的宣鎮軍與大同軍。
不過此時他們正作為五省官軍的主力部隊,在堵胤錫的率領下集結在山西,不日就將圍攻潼關,攻入陝西,動彈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