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九章:帝國強權(2 / 2)

克裏木汗國在當時的北方,號稱奧斯曼土耳其之鞭。

正當奧斯曼土耳其前進侵略的陰影籠罩著整個東歐大陸時,俄羅斯粉碎了克裏木汗國,這使得奧斯曼土耳其統治俄羅斯及東歐成為再也不可能。

換句話,這也為俄羅斯打開了通往西伯利亞的道路,是他們成為真正帝國的一個契機。

以英國船開辟北方航路為指引,伊凡四世很快開始著眼探索通往西歐的近道,並於1558年(萬曆十六年)發動立窩尼亞戰爭,試圖向波羅的海擴張。

這次俄羅斯帝國的擴張由於鄰近許多國家的共同介入和國內貴族對伊凡四世的反對而受阻,足足打了二十五年。

十七世紀中期,波蘭立陶宛聯邦日漸衰弱。

1646年年末(明崇禎十九年),白了就是崇禎忙於應付北虜南賊之患的時候,一件本該由一年後才會發生的事,不知為何卻提前上演了。

烏克蘭哥薩克的一名百夫長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逃亡到克裏木,借助克裏木蒙古的力量,重返烏克蘭,當上了紮巴羅熱哥薩克人的酋長。

在這之後,赫梅利尼茨基率領紮巴羅熱哥薩克人,開始了反對波蘭的赫梅爾尼茨基起義。

但哥薩克人在攻占數座城市後遭到波蘭軍隊的打擊,形勢緊迫之際,赫梅爾尼茨基決定向俄羅斯沙皇求助。

哥薩克人要求現任俄羅斯帝國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同意將紮巴羅熱為中心的東烏克蘭並入俄羅斯領土。

1647年月1日,沙皇阿列克謝決定接受赫梅爾尼茨基的請求,哥薩克與俄羅斯簽訂協議,這象征著在此之後所有的紮巴羅熱哥薩克人,都將成為沙俄公民。

實際上,俄羅斯這樣的決定就是等於向波蘭宣戰,阿列克謝不可能不知道這個道理。

1647年5月,也就是崇禎二十年,崇禎皇帝在國內正與蒙古諸部會盟,決定北部疆域,沙皇阿列克謝則片刻不停的率軍親征波蘭。

沙俄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斯摩棱斯克,這年七月,宣戰僅四個月後,俄軍攻陷斯摩棱斯克,波蘭東部守軍投降。

崇禎皇帝心裏明白,十七世紀中期的俄羅斯雖然擺脫“混亂時代“已三十年,但是在總體上仍然萎靡不振,隱患四伏。

雖然他們號稱帝國,整體甚至比大明還要“龐大”,但卻並不是一個稱職的對手,他們的很多技術是自己急需的。

在北方,沙皇阿列克謝還有強敵瑞典。

後者占領著從普斯科夫-諾夫哥羅德一線以北、波羅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牢牢地控製著通往歐洲的商道,相當於扼住沙俄命運的咽喉。

在西方,則是沙俄的世仇波蘭和立陶宛王國,占領著斯摩棱斯克為首的一係列重鎮,時刻威脅莫斯科。

在西南,是藩屬於波蘭的烏克蘭,來自烏克蘭大草原上的哥薩克騎兵戰鬥力極強,對莫斯科也是一個嚴重威脅。

在南邊,就是幾個世紀內無數次侵襲俄羅斯的“奧斯曼土耳其之鞭”克裏木汗國,白了,也就隻有南方草原上是聽命於莫斯科,但仍獨立於沙皇俄國之外的頓河哥薩克人。

崇禎皇帝想不明白,究竟是什麼,讓沙皇阿列克謝做出悍然入侵已歸屬於大明版圖之內的喀爾喀蒙古這種悲壯的決定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