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到了崇禎二十一年命運的轉折,便是連韃清都已經內亂,大明的優勢比兩年前更加明顯,李倧的王位,又能坐多久?
大明在中興,廠衛勢力已經打入朝鮮半島,對於李倧的各種傳聞更不脛而走,便是在王都之內,他的王位都已經不再那麼穩定。
朝鮮的王都漢陽籠罩在一片夕陽的映照下,宮殿上的青瓦閃爍著古樸的光澤,但卻沒有以往那種光鮮亮麗的感覺,給人更多的,是一種無助的淒涼。
時任朝鮮國王的李倧,今年五十餘歲的年紀,經曆過丁卯虜亂和丙子胡亂兩次清軍入侵的戰爭,還有沈器遠、林慶業等昔日功臣的背叛之後,此時的他已經顯得有些老態龍鍾。
啟三年,李倧在西人黨中堅人物李貴、李適、金自點和新崛起的南人黨的支持下,以仁穆王後的名義發動政變,將光海君推下王位,貶為庶人,並燒瞎其雙目,流放到江華島。
自此之後,身為綾陽君的李倧繼承王位,統治朝鮮至今。
此時的朝鮮,和往昔的大明一樣,已經陷入到無休止的黨爭之中,士大夫的兩大集團,東人黨和西人黨,你方唱罷我登台,輪流執掌朝政。
實力雄厚的東人黨分裂為北人黨和南人黨,而在李倧發動的政變成功之後,支持光海君的北人黨元氣大傷,逐漸淡出中樞,南人黨和西人黨則開始新一輪的政爭。
身為反正功臣的沈器遠,還有朝鮮國內享譽善戰之名的名將林慶業,全都在多年以前公開聲名反對他的統治,原因自然是他歸附了韃清。
丙子胡亂以後,滿清為消除後顧之憂,曾兩次入侵朝鮮,當時的李倧還曾下決心抵抗,但奈何朝鮮軍力根本無法與滿清八旗相抗衡。
金自點督兵戰敗,親自出使盛京做了建奴的走狗,沈器遠按兵不動,維係自身勢力,林慶業雖然連戰連勝,但遠水救不了近火。
戰敗之後,李倧被迫向黃台吉行三跪九叩稱臣之禮,被動親手誅殺了一批堅決抗清的大臣被,就連世子李溰都被迫長居盛京,成為滿清的人質。
同時李倧執政下的朝鮮還要歲貢黃金百兩、白銀千兩、白苧布二百匹、各色綿細兩千匹、各色細麻布四百匹、各色細布萬匹、米萬包等等。
滿清作為宗主國這種沉重的負擔,使得朝鮮國內民怨沸騰,苦不堪言,而士大夫集團則對滿清充滿仇恨,八道軍民更心中念念不忘重歸大明。
李倧便是在這種情況下獨坐於王位之上,猶如坐在了一個即將要爆發的火山口一般。
沈器遠在王都的政變雖然被他化解,但這些年來,隨著大明的節節勝利,朝鮮國內歸附大明的聲音愈演愈烈。
他明白,便是連王都之內,也很快就要紙包不住火了。
昌慶宮的明政殿之內,朝鮮的閣臣領議政金自點、左議政李貴和右議政金尚憲等重臣跪坐在階下,一起抬著頭看向居於王座之上的李倧。
很長的時間過去,王座上的李倧始終沒出一個字來,他不住的唉聲歎氣,如今這個形勢,又有什麼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