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求國
流求國,居海島中;當建安郡東。王姓歡斯,不知所由來及其世數。風土、氣候,與嶺南類。大業三年,遣使朱寬入海訪異俗;至流求,掠一人而返。明年,複往慰撫之,不從;遂使郎將陳棱等率兵擊之。自義安浮海至高華島,又東行二日至〈句上黽下〉鼊島,又一日至其國;遣使傳諭,仍不從,逆拒官軍。棱擊走之,進至其都,數戰皆破;焚其宮室而還。後遂絕。
流求之名,始見於此。隋建安郡,今福建福州府;義安,今廣東潮州府。考由潮州往流求,當先經八重山、次經宮古島乃至那壩;那壩,彼國所都地也。高華、〈句上黽下〉鼊,殆即八重山與宮古島之古名歟!
流求國
流求國,在泉州東。有海島曰彭湖,煙火相望。其國塹柵三重,環以流水,植棘為藩。無他奇貨,商賈不通。旁有毗舍邪國,語言不通。淳熙間,國酋嚐至泉州村莊,殺掠而去。
此流求入史之始,但略紀梗概;至明時通貢,乃得其詳。彭湖與其國相距甚遠,雲“煙火相望”,殊為失實。毗舍邪國,今台灣。
瑠求
瑠求在南海之東漳、泉、興、福四州界,彭湖諸鳥與之相對;天晴望之如煙霧,遠不知其幾千裏也。海水至彭湖漸低,近瑠求謂之落漈;漈者,水下趨而不回也。凡漁舟遇風,漂流落漈,回者百一。瑠求在外夷最小而險,漢、唐以來史所不載。至元二十八年,副萬戶楊祥請以六千人往降之。繼有吳誌鬥者,熟知海道,謂‘當先往諭;相水勢地理,然後興師’。乃命二人充宣撫使,往瑠求;未至而還。成宗元貞三年,福建行省高興遣兵至其國,禽生口一百三十餘人。
瑠求,始見“隋書”。煬帝六年,遣兵攻流求;殺其王,虜其眾以歸。“宋史”有傳,作流球;謂史所不載,大誤。其地在彭湖東北,並不相對,亦非望所能見。今其國已為日本所並,改設衝繩一縣;其小可知。落漈之說;考西人地理書,蓋海中暗溜。由台灣東北趨,直至日本;非海麵有高低也。
三嶼
三嶼國,近瑠求。至元三十年,命選人招誘之。平章巴延等言:‘此國之民不及二百戶,時有至泉州為商者。去年入瑠求軍船過其境,國人給餉、授館,無他誌也。乞不遣使’!從之。
三嶼近瑠求,由泉州往瑠求海道所經;則三嶼者,為台灣雞籠山東之八重山島、石
見島、宮古島無疑。
琉球國
琉球國,居東南大海中;自古不通中國。元世祖遣官招諭,不能達。洪武初,其國有三王:曰中山、曰山南、曰山北;皆以尚為姓,而中山為強。五年正月,命行人楊載以即位、建元詔告中山王;即隨使貢方物。十四年,山南王亦遣使朝貢。時二王與山北王互相征伐,敕令罷兵息民,三王並奉命;山北王即遣使偕二王朝貢。永樂三年,山南、中山俱遣子弟入國學。自此,朝貢、請封甚謹。惟山北最弱,朝貢亦稀;後竟為二王所並。山南自宣德四年兩貢後,不複至;蓋亦為中山所並。萬曆四十年,日本以兵入其國;擄其王,大掠而去。已而其王釋歸,複修貢如故。
流求之名,始見“宋史”;“元史”作瑠求:東洋島國也。其國大小三十六島,自日本迤而西南,錯落斜列如線。諸島較大者曰首裏,國都在焉;南北約四百餘裏、東西約百裏,餘皆滄海一粟而已。近年為日本所滅,僅改置衝繩一縣;狹小可知。惟民情醇樸;喜文字、敬中華,極有可取。惜太小弱,致不能自立,見並強鄰;可慨也夫!
雞籠山
雞籠山,在彭湖東北;故曰北港、又名東番,去泉州甚邇。地多深山大澤,聚落星散,無君長。嘉靖末,倭擾閩,為戚繼光所破,遁居於此;其黨林道乾從之。已道乾至浡泥,攘其邊地居之,號道乾港。萬曆末,紅毛番泊舟於此;事耕鑿、設闤闠,稱台灣焉。其地北自雞籠、南至浪嶠,可一千餘裏;東自多羅滿、西至王城,可九百餘裏。
雞籠山,在台灣極北處;濱海有城。分省時,改設雞籠廳。浪嶠山,在台灣極南處;後改設恒春縣。多羅滿,未詳。王城,為荷蘭人所築;後改設安平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