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係集刊各種載籍中有關流求(又琉求、瑠求、琉球)與雞籠山之記載。所集各篇,略加說明如下:
一、“隋書”“流求國”。按“隋書”八十五卷,唐魏徵等撰。內“紀傳”五十五卷,為顏師古、孔穎達、許敬宗三人修述,而徵則總其成而已。“列傳”中有彙傳十五卷,“列女”以下有“東夷”、“南蠻”、“西域”、“北狄”四例目,“流求國”為東夷傳之一。蓋“隋書”成於唐太宗貞觀十年(六三六),流求之有記載,迄今已逾一千三百二十餘年矣。隋煬帝時,武賁郎將陳棱嚐征伐流求,因並將“陳棱傳”收附。
二、“北史”“流求國”。按“北史”一百卷,唐李延壽撰。起魏道武登國元年(三八六)、盡隋恭帝義寧二年(六一八),載四代二百四十四年史事。其中關於隋代“紀傳”,全用“隋書”,少有變更。“流求國”一傳,列於“僭偽附庸”目下。又考正史次序,原以“南、北史”列“隋書”之下;移於“隋書”之前者,據趙翼議也。今以撰作時代先後,仍次“隋書”之後。
三、“通典”“琉球”。按“通典”二百卷,唐杜佑撰。是書上自黃帝,下至有唐玄宗天寶之末(七五六);分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八門,每事以類相從,舉其終始。“琉球”,載在“邊防”。佑,萬年人,字君卿;以父蔭,補參軍。德、憲兩朝(七八○~八二○),拜司空,進司徒,封岐國公。
四、“通誌”“流求”。按“通誌”二百卷,宋鄭樵撰。樵,字漁仲,莆田人;官樞密院編修。好為考證倫類之學;仿通史之例,著述此書。分紀傳、年譜及二十略;內紀傳訖隋為止,餘均引而至唐。“流求”,亦為彙傳“東夷”之一。
五、“太平寰宇記”“流求國”。按“太平寰宇記”,宋樂史撰。原本二百卷,後缺一百十三卷至一百十九卷,存一百九十三卷。宋太宗時,始平閩越、並北漠,史因合輿圖所稱,考尋始末,自河南周於海外,並記人物、藝文。是書成於太平興國(九七六~九八四)中,故名。“流求國”,列於“四夷”之“東夷”中。
六、“太平禦覽”“流求”。按“太平禦覽”一千卷,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九七七)李昉等奉敕撰,至八年(九八三)書成。初稱“太平編類”,後賜是名。書分五十五門,采自類書。“流求”,列“四夷部”“東夷”。
七、“諸蕃誌”“流求國”。按“諸蕃誌”二卷,宋趙汝適撰。宋南渡後,諸蕃市舶僅通。此書多得自市舶之口傳,所言皆海國事;卷上誌國、卷下誌物,成於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流求國”所誌,漸見新資料。又有“毗舍耶”、“三嶼”二篇,並予附入(並見本叢刊第一一九種)。
八、“文獻通考”“琉球”。按“文獻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元馬端臨撰。端臨,字貴與,樂平人;博極群書,以蔭補承事郎。宋亡,隱居,教授鄉裏。所著“文獻通考”,分二十四類,類各為考。記述事蹟,上承“通典”,下訖宋寧宗嘉定之末(一二二四)。元英宗至治二年(一三二二),旨飭端臨齎書赴饒州路騰寫校勘刊印。其“四裔考”有“琉球”一目,與毗舍耶合為一篇。
九、“宋史”“流求國”。按“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等修,成於順帝至正五年(一三四五)。“流求國”,為其“外國傳”之一。此傳本於“諸蕃誌”,並與毗舍耶並為一傳。
一○、“島夷誌略”“琉球”。按“島夷誌略”一卷,元汪大淵撰。大淵,字煥章,南昌人。順帝至正(一三四一~六八)中,嚐附賈舶浮海,越數十國;紀所聞見,成此書。書首有河東張翥、三山吳鑒等序,分別作於至正九、十年(一三四九~五○),書當殺青於前此不久。觀“琉球”所記,可知大淵嚐親履其地。此書亦記毗舍耶並另有“三島”一篇,因並附焉(並見本叢刊第一一九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