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誰是上帝--試論報刊社與發行商的關係(1 / 3)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的報刊事業就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報刊的發行工作卻仍很落後,多數報刊仍由報販頭目壟斷發行,由於交通和發行網絡不暢,報刊的發行量和傳播範圍都受到了極大的限製。為了使報刊社得以集中力量搞好報紙的編輯出版,同時也為了提高發行效率,減少發行開支,1950年中央決定把全國報紙的發行任務交給郵政部門。為此,1950年2月郵電部和國家新聞總署共同製定了《關於郵電局發行報紙暫行辦法》,實行”郵發合一“方針。實行這一方針,簡化了國內發行係統,減少了浪費與混亂,便於報紙的發展,增加了郵電業務。從此,人民郵政成為全國最大的報紙發行機構。它團結帶領私營的、合作社性質的、個體的發行力量,組成了中國新聞史上前所未有的強大報紙發行網絡,結束了舊中國的報紙由報販頭目壟斷發行的狀況。

重視報刊推廣發行工作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建國後的五六年中,黨中央多次指示加強對報刊發行工作的領導,強調全黨要把它當作政治工作來做。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繁榮,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交通通訊郵電事業的發展,人們對精神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特別是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之後,我國的報刊事業擺脫了各種幹擾和束縛,得以健康而又迅猛地發展。進入建國後第二個發展高潮。報刊數量已不是解放初期的幾百家,到90年代初,報紙已發展到5000多家,期刊已發展到7000多家,發行量更是成10倍幾十倍的上升。如此浩繁的發行業務,已非郵局一家所能承擔。於是,在新時期,如同其他工作都麵臨新形勢新任務,出現了一些新規律新特點一樣,報刊的發行工作也出現了新情況,“第二渠道發行”成為報刊發行的新名詞。但郵發仍是人們普遍承認的主渠道。而新華書店渠道、個體渠道、供銷社渠道,以及各報刊社的內部渠道統稱為二渠道。每個渠道都有一個發行機構把持(暫稱為發行商),於是,報刊社與發行商的主次關係、利益關係又重新擺到了桌麵上。我們暫且不論誰是上帝,先來看看市場經濟條件下各渠道的發行優劣勢,再來探討報刊社和發行商的關係和地位吧。

各渠道的優勢和劣勢比較

A、郵發渠道:

1、有普及城鄉的發行網絡;

2、有較固定的征訂時間和訂戶;

3、發行扣率適中,經濟信譽可靠,交割手續簡單;

4、不承包發行基數,不承擔發行風險,不投資廣告宣傳。

5、零售能力差。

B、個體戶渠道:

1、承包發行基數和經濟風險;

2、零售量大,機動性強;

3、發行扣率較高,信譽不穩定;

4、有時幹擾編輯工作。

C、新華書店渠道:

1、在較普及的發行網絡;

2、既上櫃又零售,銷售形式靈活;

3、征訂沒有周期,發行扣率適中,信譽可靠。

4、銷售點有限,發行量不大。

D、內部渠道:

1、多數係統內部發行網絡普及縣市,建有較為穩定的記者站或發行站組;

2、有固定的征訂時期和訂戶;

3、扣率適中,能預計發行基數;

4、分送較為困難,投遞難以到位。

5、收款結算周期較長。

市場經濟衝擊下的發行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逐步繁榮。在國家新聞出版部門和郵政部門的指導下,報刊的發行已基本形成多渠道發行,多條腿走路,相互競爭,互為補充,共同發展的發行格局。報刊社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與發行商的經濟效益緊密相連。多渠道發行格局的形成對國家50年代初計劃經濟下製定的“郵發合一”方針發出了衝擊,郵發渠道麵臨著市場經濟的挑戰。麵對挑戰,各地報刊發行局主動迎戰,及時調整了郵發措施,在維護郵局利益的前提下,重視各報刊社的自主權和經濟效益,許可或推廣了省外交郵省內自辦發行,外部交郵內部自辦發行,內部刊物省內交郵發行等發行方式。從而,使郵發渠道在整個報刊發行渠道中仍立於不敗之地,處於主渠道地位,成為最大的報刊發行商。同時,郵政報刊發行局為了增強競爭機製,已在進一步改進服務,提高服務質量,將征訂和分送實行承包責任製與個人經濟收入掛鉤,從而增強了郵局職工征訂各類報刊的積極性和服務意識,提高了郵發渠道的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