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1 / 1)

恐怖主義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恐怖主義的襲擊不分種族、宗教或國別,從馬德裏和莫斯科的鐵路爆炸事件到對伊斯坦布爾和卡薩布蘭卡商業中心的襲擊,世界各地無辜的人民都可能成為恐怖主義打擊的對象。恐怖主義已經成為當今人類社會麵臨的一大禍害,它嚴重危害了人類的生命財產安全,妨害了社會秩序與經濟發展。據統計(劉連舸等主編:《金融運行中的反洗錢》,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年。),在1968—1997年的30年間,全球發生的恐怖主義活動至少有1.36萬起,平均每年約453起,造成的人身傷亡與財產損失難以計數。特別是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對美國的襲擊所顯示出來的破壞力與殘忍性更是超乎世人的想象。

根據聯合國《製止向恐怖主義提供資助的國際公約》(簡稱《公約》)的規定,恐怖融資(Terrorist Financing)是一種犯罪行為,並且是國際法上的犯罪行為,任何國家均有義務對其進行打擊。《公約》除了把資助恐怖活動確定為國際犯罪之外,還要求各當事國在其國內法中將任何形式的恐怖融資納入犯罪的範疇,並且確保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引用政治、思想、意識形態、民族、族裔、宗教或其他類似性質的因素為恐怖融資的犯罪性質辯解。

打擊恐怖融資對於國際反恐鬥爭意義重大。恐怖主義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並且有愈演愈烈之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有充足的、源源不斷的經濟來源及資金轉移使用的渠道,這些經濟來源有的是通過販毒、詐騙、綁架、搶劫得到的犯罪所得,有的則是合法來源,包括其支持者的自願捐贈,甚至有的恐怖組織以慈善組織的名義獲得大量捐款。恐怖資金的轉移使用既可以通過正規的金融體係,又可以通過國際貿易、跨境現金運送等非常規渠道。所以,要想真正有效地消除恐怖主義,必須采取有力的反恐怖融資措施,消滅其經濟基礎,截斷其資金轉移的渠道,使其喪失存在和繼續行動的基礎,方可達到根治的目的。

切斷恐怖分子財源的行動已成為全球反恐鬥爭的核心。“9·11”事件發生前,恐怖主義網絡中基本上未受到觸動的一個關鍵環節是為“基地”這類組織的興起提供便利以及為其發動恐怖攻擊活動提供資金的金融基礎設施。2001年9月11日,“基地”組織以駭人聽聞的毀滅方式,同時襲擊了紐約和華盛頓,從此徹底改變了世界各國對恐怖主義威脅的認識。“9·11”襲擊事件之後,國際社會分別從軍事、情報、執法、金融以及外交五條戰線上發動了一場全球反恐戰爭。為破獲、鏟除和遏製恐怖主義融資網絡,國際社會製定了反恐怖融資戰略,它有三大支柱。第一,開展執法和情報行動,將為恐怖主義融資者繩之以法;第二,采用點名、羞辱等公開措施,並凍結恐怖組織及其支持者的資產;第三,設立能力建設項目,以加強盟國積極主動地打擊恐怖主義融資活動的機製。前兩個支柱具有追溯性,即在事情發生之後調查資金操作,而第三個能力建設措施側重於加強國家保護國際金融體係的能力,不讓為恐怖分子提供資金者鑽空子。

今天,世界繼續麵臨不斷演變的各類恐怖極端分子的威脅,他們的恐怖活動可能再度造成巨大的破壞。為根除這一長期禍患,國際社會必須在已有成績的基礎上再接再厲,徹底切斷恐怖分子的財源,截斷其資金轉移的渠道。麵對上述形勢,本書以恐怖融資與反恐怖融資為研究對象,旨在揭示恐怖融資的一般規律,歸納反恐怖融資的經驗,從理論上支持國際社會鎖定目標,集中各國的執法、情報和經濟力量,孤立和瓦解恐怖主義網絡的金融基礎設施,在打擊恐怖融資方麵取得更大成效。

近年來,我國也飽受民族極端分裂分子恐怖活動之患,加強對恐怖融資與反恐怖融資的研究,構建中國反恐怖融資戰略及其實施機製對我國反恐鬥爭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恐怖融資與反恐怖融資活動一般規律的研究,有助於加強國家對金融係統保護的能力,防止金融係統被恐怖組織及其支持者利用,有助於反恐金融信息的形成,挖出恐怖主義的巢穴和網絡,同時凍結恐怖分子的資產和采取其他經濟製裁措施。

追蹤和根除恐怖融資網絡的工作是今天擺在我國和國際社會麵前的最關鍵的任務之一。本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希望通過對恐怖融資與反恐怖融資的研究,構築國家反恐怖融資機製,構建中國反恐怖融資戰略及其實施機製,為反恐部門在以下方麵提供理論借鑒:有效凍結和沒收恐怖主義資產,揭露並切斷已知的融資渠道,震懾捐助者,逮捕關鍵支持者,設置防止恐怖主義濫用金融體係的有效關卡,讓恐怖組織籌集和轉移資金變得更加困難,代價更高,風險更大。

遏製和瓦解恐怖主義融資活動的戰鼓早已敲響,但鬥爭仍將長期持續。中國及世界其他各國絕不會放棄鏟除和斷絕恐怖主義融資活動的使命。本書的研究表明,中國及世界其他各國將繼續利用執法力量、同盟關係和專業經驗,對恐怖主義融資的巢穴、渠道和黑錢予以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