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們都是傻子(1)(1 / 3)

(一)我們都是傻子——仿維克多·雨果

我們都是瞎子

吝惜的人是瞎子,他隻看見閃光的金子,看不見真正的財富;

揮霍的人是瞎子,他隻看到開端,看不到結局;

賣弄風情的女人是瞎子,她看不到自己的皺紋;

有點學問的人是瞎子,他看不到自己的無知;

老實巴交的人是瞎子,他看不見壞蛋;

壞蛋是瞎子,他看不見上帝;

上帝是瞎子,他在創造世界的時候,沒有看到魔鬼也跟著混了進來;

——我也是瞎子,我隻知道說啊說啊,沒有看到你們全是聾子。

——法國著名文學家維克多·雨果

不問青紅皂白,一窩蜂學英語的人是傻子。他隻看到自己認得了一些ABC,就誤以為自己“知識化”了,沒看到身為中國人,對於中文所承載的浩如煙海的文化科技知識,連滄海一粟都沒吸取。更沒看到在中國,就絕大多數英語學習者而言,英語的最大用處隻能是在中國人之間以“考試拿證”的方式自愚自樂、自欺欺人;

他隻看到自己拿到所謂的“等級證書”,沒看到這些證書正好暴露他的英語“又聾又啞是殘疾”,更沒看到自己因而付出的青春時光、機會成本,錯失更實際、更急需的其他學習機會;

他隻看到學習英語是中國社會的潮流,沒看到這種潮流其實是不切實際的盲流,更沒看到這種盲流的背後,是個體和集體在時間、精力和財力上天文數字的揮霍浪費;

他隻看到學習英語是一個亮點,沒看到這些所謂的亮點,絕大多數是在中國漫無目的、漫天飛舞的肥皂泡——億萬個瘋學英語的肥皂泡。更沒看到這種為學而學、為考而學、隻學不用、無處可用的英語,最終必然淪為蹩腳的英語、殘缺不全的英語、一塌糊塗的英語、“你哄我來我哄你”的英語。

勤奮備考的人是傻子,他隻知道自己塞進了一些“知識”,不知道這些所謂的“知識”正是魯迅筆下所嘲諷的“‘茴香豆’的‘茴’”;

他隻知道記啊背啊,不知道頭腦已被塞滿垃圾,更不知道死記硬背100年,還不如一個廉價的電腦U盤。最可笑者,必須背誦得滾瓜爛熟且隻有背誦得滾瓜爛熟,才能得其精髓、才能真正掌握的優雅古文、曼妙英文,他突然又不背誦或不那麼老老實實地背誦了,而是改用所謂的“科學方法”,大肆“解剖”、“分析”,大肆賣弄“ABCD四選一”,結果“分析”得“淺入深出”、“分崩離析”;

他隻知道勤奮啊刻苦啊,不知道自己其實是在所謂“知識”的垃圾堆上當苦力、幹搬運、做無用功。他隻知道“命題專家”們所編的題目“很難”、“很技巧”、“很學問”,卻不知道那些奇形怪狀題目的本質——故弄玄虛、忸怩作態、牽強附會,更不知道自己的生機活力、潛力後勁被悄無聲息地消磨殆盡。

低劣呆板的高考、考研是傻子,他最熱衷把玩“茴香豆的‘茴’有幾種寫法”,最擅長在試題中設置“騎個猴”與“七個猴”之類的無聊陷阱而自以為能事。他自封為“伯樂”,也“自我感覺良好”,卻渾然不知自身的淺陋、寒磣、貧瘠,更不知“千裏馬”的眾多要素是決不可能用蒼白單調的紙和筆考出來的;他把用死學死考的“題海戰術”換來的“考試高分”誤認為是“才華”,又把確有靈氣的青年才俊消磨個半死;如今就連中國的“花朵幼苗”也不放過,他將考試分數高高地舉過頭頂,虛張聲勢地恫言: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人是傻子,他鼠目寸光,整天提心吊膽,庸人自擾。他不知道“少時了了,大未必佳”,也不知道“早成者未必有成,晚達者未必不達”,更不知道“生命是棵長滿可能的樹”,順其自然,然其自順。

讀死書的人是傻子,他像一隻井底之蛙,隻看到書裏的知識,看不到書外的學問,更不知道人生天地間,“留心處處皆學問”;

他隻看到書裏那擁擠的羊腸小路,看不到書外那四通八達的康莊大道,更不知道如今信息社會,缺的不是知識,而是對知識的捕捉、篩選和取舍;

他隻知道“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卻不知道世界是先有人,然後再有知識,是人創造了知識,而不是知識創造了人。更不知道人以及人本身的生機活力永遠比死知識寶貴得多、重要得多,人以及人本身的生機活力永遠是創造知識、推動社會進步的原動力;

他隻知道“開卷有益”,卻不知道亂讀書、讀爛書是“有不如無”,更不知道在印刷機飛速運轉的今天,“剪刀糨糊們”也粉墨登場,“披法服,戴儒冠”,濫竽充數,“毀”人不倦;

他隻知道“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卻不知道就在他呆在書裏做準備的時候,眼疾手快的人已經搶占先機。

言必稱“要讀大學才有出路”、“要讀研究生才有出路”的人是傻子,他隻看到李開複這樣的高學曆者事業有成,沒看到李想這樣的無學曆者事業輝煌。他既沒看到大大小小的“李想”們如生龍活虎,在事業上各得其所,也沒看到大學生早已與農民工合流,基本上跟大白菜一個價。

他迷信於大門大樓的大學、迷戀於蓋著鋼印的大學、迷失於照本宣科的大學,他哪裏有福氣領略到大師的大學、真正的大學?

誓言“非清華北大不上”者是傻子,而褒獎模仿這種傻子,焉能不傻;

他隻看到為考上清華北大而反複退學、反複“複讀”、反複高考的所謂“決心”和“誌氣”,沒看到這拚命跟名校“攀親戚”的背後其實是心虛氣短、江郎才盡,更沒看到,真有誌氣、真有才華,到哪都一樣不同凡響:身上的才氣傲氣藏都藏不住,哪裏還需要引什麼“名校”為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