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回到本小節最初的那個問題上。通過上麵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答案了。對此,我的總結有如下幾點:
1.誌向明確。雖說“身卑位賤”,但這絲毫不影響到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理想。
2.意誌堅強。雖說窮困潦倒,但並不因此沉淪,反而以此為動力,磨礪自己。
3.才學卓越。對人生、社會、理想這三者之間的領悟透徹,沒有深厚的才學功底,以及領悟能力,是很難有這樣到位的認識的。
4.思想純正單一,輻射力量強大。曾鞏的思想堅定,具有樸實、純正、簡單、明確的特點。而這正是出於貧困中的曾鞏震撼世人的地方。
由此,曾鞏如何不影響深遠,如何不讓人們追崇備至?而且,曾鞏在這20多年的時間裏,他雖然沒有入仕為官,但他卻始終與北宋的大腕們聯係、交流不斷。比如,歐陽修、範仲淹、杜衍、蔡襄、王安石等。用現在的話來說,歐陽修關係網十分廣泛,且交友至善。你說,曾鞏不出名,這可能嗎?正所謂“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麵他都占盡了,這就是曾鞏的成名秘訣。
更讓人驚奇的是,曾鞏在這20多年的時間裏,先後收了不少學生,儼然一代名師。對此,我試舉幾例。在宋仁宗慶曆二年,即公元1042年的時候,當時曾鞏正好24歲,有一個叫劉希生的山東人,他很是仰慕曾鞏,於是就到了曾鞏門下,曾鞏也很欣賞他,認為劉希生是一個能遵從禮義,能寫一手好文章的人。在臨別的時候,曾鞏還教誨他說,“苟為一從焉,一違焉,歲不息,決不至也”。(《送劉希聲序》)意思是說,無論是做人還是讀書,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否則,就算你學一輩子,也不會有什麼出息。
到了慶曆三年的時候,即公元1043年,撫州地區的一個司法參軍,名叫張文叔,這個人也是很仰慕曾鞏,就拜曾鞏為師。在曾鞏的教誨下,張文叔的文章進步很大,可謂是聞此國人,出手成章。慶曆四年,即公元1044年,曾鞏收了一名弟子,名叫胡敏。胡敏對曾鞏的評價也很高,並以曾鞏為做人榜樣,也是聲名不斐。
值得一提的是,曾鞏在長達幾十年的為家計而奔波的時間裏,他居然還多次向朝廷舉薦人才,這種獨特的人格力量真的挺讓人由衷的欽佩。像我們熟知的千古名相王安石,曾鞏就多次推薦他。我們來看王安石在《同學一別子固》的一段描述,“江之南,有賢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願從事於左右焉爾,輔而進之其可也”。(《王安石·同學一別子固》)
王安石說,在江南有一位賢人,字子固,他不是現在一般人所說的那種賢人,我很敬慕他,並和他交朋友。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曾鞏。我很感激予敬佩他,後來,曾鞏寫了一篇名為《懷友》的文章贈與我,其大意是希望互相幫助,以便達到中庸的標準才肯罷休。我過去不敢肯定自己有可能達到中庸的境地,但也願意跟在他們左右奔走。在他的幫助下前進,大概能夠達到目的。從王安石說這番話,我們可以看出,他為曾鞏的學識所折服,希望以此能讓自己進步,達到中庸的境界。
事實上,曾鞏的眼光真的很獨到,他很早就看出了王安石在政治上有相當卓越的潛質,我們從曾鞏給朝廷寫舉薦信的內容中便可看出。比如,在給翰林學士蔡襄的信中,他卓越寫道,“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執事倘進於朝廷,其有補於天下”。(《上蔡學士書》)曾鞏說像王安石這樣深知聖賢之道的人古今都不多見,如果朝廷能中用他,一定會對天下大有益處。又如,在給歐陽修的舉薦信中,曾鞏這樣寫道,“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先生倘言焉,進之於朝廷,其有補於天下”。(《上歐陽舍人書》)也是說王安石是個難得的人才,古今都不多見,希望能夠得到朝廷的中用,必將有益於天下。後來,曾鞏又給歐陽修寫了一封信,為《再與歐陽舍人書》,也是推薦王安石。那麼,曾鞏到底有沒看錯王安石呢?這個答案無需多說,大家都明白。
曾鞏就這樣以他獨特的個人魅力,卓越的才學,堅定明確的誌向,樂觀積極的態度,贏得北宋大腕們的推崇,贏得世人的追崇。難怪乎他能聲聞朝野20餘年。可以說是北宋文壇上獨樹一幟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