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疾病監測的內容與方法(1 / 2)

一、 新診斷病例的監測

傳染病、職業病以及某些慢性病的新診斷病例分別通過常規報告及監測哨點進行監測。全部惡性腫瘤和中樞神經係統良性腫瘤新病例,由診治腫瘤病例的責任醫師在病例確診1 周內填寫“腫瘤登記報告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鄉鎮衛生院指定專人及村衛生室的鄉村醫師填寫所在地新發腫瘤病例報告卡,完成相關資料的核對、上報,並建立檔案,定期隨訪。我國的傷害監測目前采用哨點監測方式,以年度為單位持續進行;2003年在11個省(市)開展了以70家醫院急診室為基礎的全國傷害監測試點工作;2005年起,以43個縣(市、區)作為全國傷害監測點,監測對象為在哨點醫院所有相關科室就診被診斷為傷害的首診患者。

1.傳染病我國已經建立了連接鄉鎮、縣(區)、地(市)、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家五級衛生行政部門、疾病預防控製機構和醫療衛生機構的法定傳染病疫情管理係統。在覆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762個國家級監測點上,對霍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乙型腦炎、流感、結核病、AIDS等重點傳染病實行加強監測;在法定傳染病病例報告基礎上,開展個案調查、標本采集、實驗室檢測、流行因素監測和人群免疫水平監測以及病原變異、變遷、耐藥性監測。

傳染病監測流程由發現病例-確診病例-報告疫情-分析疫情-現場調查-做出反應-反饋信息等環節構成。傳染病監測的主要內容是:① 監測人群的人口學資料;② 傳染病的發病、死亡資料以及漏報調查;③ 人群的免疫水平;④ 病原體的型別、毒株和耐藥性等;⑤ 動物宿主和媒介昆蟲的種類、分布以及病原體攜帶情況;⑥ 防疫措施的效果評價;⑦ 對疫情規律的研究以及預測。

2.職業病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是健康危害因素監測的組成部分,依托於“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信息係統”進行網絡直報。我國30個省、自治區(不包括西藏)、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010年報告新發職業病27 240例。監測類型分為:職業病危害事故監測、常規監測和主動監測。

(1) 職業病危害事故監測:由屬地負責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信息報告的職業病防治院(所)和疾病預防控製機構在確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終止後2周內填報“職業衛生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卡”,同時進行個案病例網上直報。

(2) 職業病常規監測:包括疾病監測(職業病、農藥中毒)、有毒有害作業工人健康監護和作業場所職業病有害因素的強度或濃度的監測。

法定職業病常規監測點(責任報告單位)包括:產生職業病危害的用人單位、急性職業中毒和農藥中毒患者首診的醫療衛生機構、依法從事職業病防治活動的醫療衛生機構和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

職業病常規監測的執行機構是:① 急性職業病(主要是急性職業中毒)和急性農藥中毒由首診的醫療衛生機構負責填報“職業病報告卡”和(或)“農藥中毒報告卡”;② 依法從事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負責填報“塵肺病報告卡”、“職業病報告卡”和(或)“農藥中毒報告卡”;③ 取得職業健康檢查資質的醫療衛生機構、依法從事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分別填寫“有毒有害作業工人健康監護卡”及“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卡”。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職業病統計報告的管理工作,並按照規定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