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動亂剛結束以後,百業待興,人民群眾渴盼安寧富足的生活;同時,國際戰略格局也發生了重大變化,越南戰爭結束,中美關係由交惡發展到了兩國建立聯係。世界各國經濟和科學技術在迅猛發展,我國若不跟緊發展潮流,就有被開除球籍的危險。早在70年代後期鄧小平就曾指出: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推遲;做好充分的準備,是延緩戰爭的一個辦法。80年代初,鄧小平進一步指出,大仗幾年打不起來,我們不要自己嚇唬自己,造成人為的緊張;如果當前老是強調戰爭馬上打起來,使我們的精力都集中到打仗上麵,就會影響“四化”建設。特別是80年代初,國際局勢相對緩和,國家安全壓力減少,鄧小平正確分析了國際戰略形勢,認為世界大戰可以推遲和避免,提出了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軍隊建設指導思想要實行戰略性轉變,目的是為了把國家的經濟建設搞上去,也是為了使軍隊的發展具備有良好的經濟基礎。1984年11月1日,鄧小平在中央軍委座談會上作了“軍隊要服從整個國家建設大局”的講話,集中反映了這一思想。
這種以減少軍費投入、“軍隊要忍耐”為特征的方針,解決了國防建設所占資金過多而影響經濟發展的狀況,促使國民經濟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得到比較快的發展。
二、國防建設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大局
國防建設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大局,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這是中國國防建設一個長期的基本方針。鄧小平同誌關於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經濟建設是國防建設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條件是建設和發展國家軍事力量的基礎。根據這個基本觀點,鄧小平深刻地闡明了,隻有使國家建設的大局好起來了,使國力增強了,實現國防和軍隊的現代化才有可靠的保證。戰爭是力量的競賽,隻有通過和平時期的建設,使整個國家力量不斷增強,才能為取得戰爭的勝利奠定基礎。
事實上,平時的國家力量就是戰爭潛力,一旦戰爭打起來,國家力量就可以轉化為戰爭實力。尤其在高技術局部戰爭條件下,戰爭對國家經濟力量的依賴程度明顯增強。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戰爭的勝負在平時就決定了。鄧小平特別強調經濟力量在整個國家力量中的突出地位,也是出於這種考慮。早在70年代中期,鄧小平就指出“真正的硬仗是打鋼仗”,後來,他又指出“四個現代化集中起來講就是經濟建設,國防建設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不行”,又說“現代化的任務是多方麵的,各個方麵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但說到最後,還是要把經濟建設當作中心”,他還指出“軍隊裝備真正現代化,隻有在國民經濟有了比較好的基礎上才有可能,”並強調要“千方百計使我們國家經濟發展起來,發展起來就好辦了”。這些說法與黨的基本路線是一致的,表明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意願。
2.軍隊要支援和參加國家經濟建設
1975年以來,鄧小平科學地分析國際形勢,認為大仗近期打不起來;1985年6月,鄧小平在軍委擴大會上指出“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超過戰爭力量的增長”;隨後他又進一步提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在國際力量格局發生變化的新形勢下,我軍適時轉入了和平時期建軍軌道。抓住曆史機遇,我國應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而軍隊就要一心一意地服從並服務於這個大局。軍隊在支援和參加國家經濟建設方麵,有許多優勢條件:一是軍隊人力資源豐富,又有組織紀律性,是國家大型重點工程建設中的生力軍;二是國防工業設備好,技術力量雄厚,可以搞“軍轉民”;三是軍隊有一些可以轉入民用的設施。鄧小平說“如空軍,可騰出一些機場”,“海軍的港口,有的可以合用,有的可以騰出來搞民用”。根據鄧小平的指示,近20年來,軍隊先後向地方開放101個機場,開放和騰讓29個港口碼頭、300多條鐵路專用線、90條通信線路、1000多個倉庫、300多萬平方米軍事用地及部分營房設施;全軍共參加搶險救災10萬多次,出動官兵2300多萬人次,機械車輛100多萬台次,飛機、艦艇1.5萬餘架(艘)次,搶救遇險群眾1000多萬人,搶運各類物資2億多噸;參加國家和地方的重點工程建設,全軍共投入4億多個勞動日,出動機械車輛2500萬台次,參加和支援重點工程項目1萬多項,發揮人才技術優勢,開展科技助民。10年來,軍隊以高新科技成果支援國家經濟建設項目1000多個,解決國家急需的科研攻關項目150多個,向社會轉讓科技成果1萬多項,培訓各類科技人員近百萬人,幫助地方企業技術改造900多項,使320家麵臨困境的企業扭虧為盈;支援農業和扶貧開發工作。近10年來,軍隊疏通河道500多條,修築水渠、堤壩20多萬公裏,興修水庫上千座,開荒造田和平整土地200多萬公頃,為農業豐產打下了基礎。駐貧困地區的部隊,大力幫助當地群眾發展生產,累計建立扶貧幫困點2.3萬個,扶助近百萬人口脫貧致富,軍隊集中力量支援了沂蒙山、太行山等20個重點地區的扶貧開發,幫助貧困地區創辦鄉鎮企業3500多家,實施科技扶貧項目1.2萬餘個,培訓農業科技人員450多萬人次。各級醫療機構和駐軍醫院,向貧困地區累計派出醫療隊860隊次,對口扶持鄉鎮醫院8100多所,支援醫療設備價值2000多萬元,義務培訓醫務人員2萬多人;參加社會公益事業建設。近10年來,軍隊先後投入1億多個勞動日,幫助修橋補路、整治美化環境、修建供水供氣供電工程等公益建設事業,共達10萬餘項,植樹4億多株。向希望工程捐款4157.55萬元,捐贈各類物資價值1100多萬元,援建各類“希望小學”697所,直接幫助11.5萬多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