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當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發展遇到極大困難,逐步陷入危機時,中國共產黨結束了“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在撥亂反正中開始了對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重新思考。與蘇聯和東歐各國共產黨不同的是,中國共產黨一開始進行改革就對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在理論上深入地進行了重新思考。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多次指出:“什麼叫社會主義,什麼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我們的經驗教訓有許多條,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總結了幾十年搞社會主義的經驗。社會主義是什麼,馬克思主義是什麼,過去我們並沒有完全搞清楚。”
鄧小平所說的“不是完全清醒”、“沒有完全搞清楚”的並不是指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的認識,對社會主義基本製度(它包括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和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等根本問題)認識,我們黨應該說一直是清醒和清楚的。鄧小平說的“不是完全清醒”、“沒有完全搞清楚”的,實際上是指兩個問題,一個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和黨的根本任務和工作中心,這個問題在中國曾經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但在蘇聯東歐國家,這個問題並沒有成為一個長期爭論的問題。另一個問題就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到底應該依靠什麼方式,也就是依靠計劃還是依靠市場的問題。如果說對第一個問題,我們黨在八大曾經有過正確認識,並製定了正確的路線,後來又發生了認識上的偏差,表現出有時清醒和清楚,有時不清醒不清楚,那麼對第二個問題的認識就一直是不清醒不清楚。這毫不奇怪,因為不但從馬克思到斯大林,都把計劃和市場看作是社會基本製度的範疇,就連資本主義國家的學者也認為,社會主義就是計劃經濟,資本主義就是市場經濟。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在很長時期內受到這種觀念的影響,也一直把計劃經濟看作是社會主義經濟製度的基本特征之一。薄一波曾經說過,我們黨的認識在建國以後的相當長的時期內就處於這種狀況。即使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解放思想以後的一段時間內,在中國已經開始進行改革開放以後,對社會主義建設認識上的這一不清醒不清楚的狀況仍然繼續存在。
鄧小平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全黨對社會主義建設問題的認識還停留在過去的水平時,在1979年他明確指出:“說市場經濟隻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隻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把這當作方法,不會影響整個社會主義。”這在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曆史上顯然是一個重大突破,它是後來中國共產黨能夠在社會主義建設理論上不斷突破已有的理論,不斷以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的起步點。但這個觀點在一段時期內沒有能夠被全黨接受。在這個時期我國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對社會主義基本特征的描述仍然是:公有製、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這就不能不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發生不良影響。
鄧小平在1985年前後,不斷提出要搞清楚什麼叫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問題,實際上已經主要不是為了解決黨是不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問題,而是為了解決用什麼樣的方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此後,鄧小平又反複強調,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在這個時期,鄧小平還特別強調:“世界形勢日新月異,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很快。現在的一年抵得上過去古老社會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意在提醒全黨根據時代的變化來重新認識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但傳統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影響實在是太強人了,直到90年代初,計劃經濟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於資本主義的觀念在黨內仍然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鄧小平在1992年的南巡講話中,再次特別強調: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1992年6月9日,江澤民總書記在中共中央黨校發表講話時,建議即將召開的黨的十四大關於建立新經濟體製的目標采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提法。黨的十四大正式宣布,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