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指出:“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他還說:“我知道科學、教育是難搞的,但是我自告奮勇來抓。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就成為一句空話。”這些論述,集中地反映了鄧小平關於經濟要發展、教育要先行的戰略思想。
(作者單位:南京梅園新村紀念館)
鄧小平現代化設想和蘇州的實踐
宋立春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20世紀時代特征和國際國內各種社會狀況,總結了中國革命屢次失敗的教訓,建立了社會主義的中國,並為尋求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現代化道路進行卓越的開拓,對中國的現代化提出了許多精辟深邃的觀點。但由於毛澤東晚年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上犯了嚴重的“左”的錯誤,因而在理論和實踐上沒有解決在社會主義中國怎樣實現現代化的難題。
鄧小平堅持和發展了毛澤東的現代化思想,進一步有力地論證了中國隻能搞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所以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鄧小平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設想正是蘇州人民進行社會實踐的理論依據。蘇州人民所創下的業績,曾經使鄧小平同誌高興過、滿意過。現代化,是蘇州孜孜不懈的追求;蘇州,也是鄧小平同誌豐富和完善“現代化”概念的地方。
黨的十二大後,鄧小平同誌首次離京就選擇江蘇,並親臨蘇州視察。1983年2月6日到9日,鄧小平風塵仆仆來到蘇州,實地了解蘇州城鄉改革發展情況。在了解到蘇州當時的人均工農業總產值接近800美元時,鄧小平問,如果達到蘇州這樣一個水平,社會發展前景是什麼樣子?蘇州的發展,給鄧小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蘇州之行,也使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現代化”思想逐漸清晰。
回到北京後,鄧小平與幾位中央負責同誌談話時以蘇州為例,描述了達到小康水平的社會狀況:人民吃穿問題解決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住房問題解決了,小城鎮和農村蓋二三層樓房的已經不少;就業問題解決了,人不再外流了,農村的人總是往大城市跑的情況已經改變;中小學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體育等其他公共福利事業有能力自己安排;人們的精神麵貌變化了,犯罪行為大大減少,等等。1984年,鄧小平在中顧委三次全會上的講話中,再次談到蘇州之行,詳細勾畫了2000年實現現代化時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藍圖,設想了21世紀中葉中國小康社會的美好前景。蘇州的“現代化實踐”,給了鄧小平同誌很多思考和啟發,他老人家不僅將現代化作為一個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標誌,而且更多地從社會全麵發展的角度來構思中國的未來。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以勤勞、智慧、儒雅著稱的蘇州人民更是一改平和優難的作風,虎虎生風,搶抓機遇,先人一步,創造了經濟奇跡,發展了自己,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蘇州特點的改革發展之路。
蘇州解放後的55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間,蘇州城鄉大地煥發出了巨大的生機活力,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曆史性巨變。喜看今日之蘇州,東園西區、一體兩翼,市縣互動、城鄉協調,經濟與各項社會事業全麵、快速、持續、協調發展,群眾意氣風發,人民生活殷實小康,並正在朝著率先建成高水平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闊步前進,一幅“人間新天堂”的美好壯麗藍圖逐步顯現在世人麵前。
在這20多年裏,蘇州人民認真貫徹中央改革開放的精神,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從蘇州實際出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提高城市整體水平和保持社會穩定出發,按照“四個結合”的工作思路,積極推進改革。一是加大改革力度與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緊密結合。毫不動搖地把鄧小平理論作為改革的行動指南,堅持以解放思想為先導,不斷統一認識,增強廣大幹部群眾的改革自覺性。二是加快改革與促進發展緊密結合。通過深化改革不斷解決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把經濟發展的立足點放到深化改革、製度創新、科技進步、優化結構和加強管理上來,通過加快建立新體製為實現經濟新一輪騰飛奠定基礎。三是改革思路與改革實踐緊密結合。始終堅持以思想解放為先導,把發展中的熱點、難點作為改革的重點,抓改革促發展,不坐而論道,不東張西望,隻要看準了就堅決抓住機遇果斷地幹,按照鄧小平“三個有利於”的原則大膽試、大膽闖。四是全麵推進和重點突破緊密結合。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製的總目標,著眼於整體上搞活公有製經濟,抓住企業改革這個中心環節,突出國有資產經營管理體製改革這條主線,全麵深化各項配套改革,求得改革的整體聯動效應。這一整套方案,極大地促進了蘇州的兩個文明建設,全市麵貌煥然一新,綜合實力大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