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鄧小平的全麵發展思想與“三個文明”協調發展(4)(2 / 3)

科技體製的改革,教育體製的改革,歸根結底是要充分調動和發揮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因為知識分子是發展科技教育的主力軍。鄧小平在1977年複出後,針對我黨在知識分子政策方麵的長期“左”傾錯誤,反複大聲疾呼:“一定要在黨內造成一種空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要反對不尊重知識分子的錯誤思想。不論腦力勞動,體力勞動,都是勞動。從事腦力勞動的人也是勞動者。……要承認這些人是勞動者。”,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鄧小平的倡導下,我們黨在一係列重要文件中一再重申“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的觀點,並據此製定和貫徹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充分發揮知識分子作用的一係列政策。知識分子徹底甩掉了長期被硬扣在頭上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帽子,中國的科技文化事業真正迎來了明媚的春天。

知識分子是勞動者,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觀點,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科技是勞動力,腦力勞動是倍加的勞動等觀點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貫徹和發展,是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在新時期的知識分子政策,是當代中國科技迅速發展、追趕世界的重要保證。

(作者單位:中共江蘇省委黨校)

如何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學習鄧小平科技思想的幾點認識

聞慧斌早在十九世紀中期,馬克思、恩格斯就看到了科學技術與生產力之間的密切關係,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觀點。鄧小平作為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緊緊抓住時代的脈搏,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科技觀,在多次談話中談到科技教育的重要性。

並於1988年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命題①。之後,人們才逐漸認識到科學技術現代化對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偉大意義,鄧小平科技思想成為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本文從五個方麵來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涵義。

一、科學技術如何成為直接的生產力

所謂生產力,是指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獲得物質資料的能力。它所揭示的是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所必然發生的人與自然的關係。構成生產力的獨立要素有三: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科學技術並不是構成生產力的獨立要素,它是關於自然、社會、思維規律性知識的理論體係,因此它屬於社會意識的範疇,而生產力是屬於社會存在的範疇。既然科學技術和生產力不是同一個範疇,為什麼鄧小平同誌還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呢?

答案隻有從命題本身著手去找。

所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指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發展的作用而言,它是第一性的,起根本作用的。任何現實的生產力都是一定的人的因素與物的因素的結合和統一,因此人能物優及人與物的優化組合就能創造巨大的生產力。而這三點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滲透。科學技術通過四個滲透才能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

首先,要得人能,隻有科學技術被人掌握,使人(指勞動者)成為有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人,以提高他們從事生產活動的能力。

所以科學技術的第一個滲透就是滲透到勞動者中去。鄧小平深有感觸的說過“人的工作,那是永遠不能少的”。①科學技術的第二個滲透是通過科學技術的發明和創造,把科學滲透到生產工具中去,物化為新的生產工具。科學技術的第三個滲透是指科學滲透到勞動對象中去,以提高勞動對象的質量和對它的利用率,還可以擴大勞動對象的領域。這兩個滲透是優化使用物的過程。但是如果沒有很好地把人能和物優兩者結合起來,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發展的第一性的功能也就無法實現,也就談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了。所以必須要有第四個滲透,才能使前麵三個滲透發揮其巨大的潛力。這個滲透就是將科學技術滲透到生產的組織管理,使組織管理更符合生產的規律,減少不必要的資金浪費、原材料浪費、機器損耗以及人力的浪費,使最低的投入取得最大量的產出,從而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而這正是社會主義祖國提高經濟效益的唯一正道。目前,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已進入關鍵時期,各種深層次問題和矛盾也都暴露出來,要解決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各種矛盾,要縮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要接受21世紀知識經濟的挑戰,這一切的一切,都離不開科技的進步。正如鄧小平同誌所說:“中國要發展,離不開科學。”可以這麼說,科學技術的進步,從根本上決定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是關係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大事。早在1978年3月,鄧小平針對文革期間“四人幫”肆意摧殘科學事業、迫害知識分子的現狀,主持召開全國科學大會,他在開幕式上作了長篇發言,強調指出:“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沒有現代科學技術,就不可能建設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沒有科學技術的高速度發展,也就不可能有國民經濟的高速度發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鄧小平作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偉大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