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鄧小平的人本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邏輯起點
我們知道,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核心問題,而鄧小平的人本主義理念則是社會主義本質論的邏輯起點。鄧小平的人本主義理念;對認識社會主義本質和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有重大的影響,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有著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他還以此為基礎對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戰略步驟等一係列問題作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係。所以,鄧小平的人本理念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論基礎,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構建的指南。
(一)鄧小平的人本主義理念是社會主義本質論的邏輯起點
鄧小平的人本主義理念對社會主義本質論的形成有重大影響。我們知道,鄧小平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探索,發源於“什麼是社會主義”的思考,沒有對“什麼是社會主義”的重新思考與認識,就不可能就“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形成科學的理論。因此,社會主義本質論就成為鄧小平理論的邏輯起點,而鄧小平之所以把社會主義本質作為首要的問題進行深入的論證與剖析,正是他的“人民為本”的人本理念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即“人民為本”的人本理念,引發了鄧小平對“什麼是社會主義以及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的思考,為形成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作了思想上理論上的準備。
按照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設想,社會主義是在經濟發達的國家建立的,但是,現實社會主義卻在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首先建立起來了。社會主義首先把人們從被壓迫的政治地位下解放出來,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但是社會主義還必須實現人們的經濟解放。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進行了30年後,“什麼是社會主義”仍然是我們實踐了許多年並沒有搞清的問題。鄧小平麵對幾十年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曲折道路,從以人民為本的角度,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對社會主義曆史階段人的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提出了“什麼是社會主義”這樣一個我們實踐了許多年並沒有搞清的問題,從而總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落後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為實現人的全麵自由發展的共產主義創造條件。可以看到,鄧小平“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論斷,源於他“人民為本”人本理念的理性思考。“經濟長期處於停滯狀態總不能叫社會主義。人民生活長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總不能叫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總要使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人民群眾的收入不斷增加。”正因為鄧小平時刻想著人民利益,把人民富裕看作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所以才斷言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經濟長期停滯不是社會主義,人民生活長期處於很低水平不是社會主義。
在此基礎上,鄧小平揭示了社會主義本質。他認為,社會主義本質上是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的社會,共同富裕、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的目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在“人民為本”,人民利益高於一切,人民利益應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的人學理念指導下,鄧小平進一步對社會主義的本質進行了科學的闡述,“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明確地把人的發展納入社會主義的本質內容,從而回答了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人的發展的社會。
鄧小平認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還不高,人的發展問題,“不能靠談論人的價值和人道主義來解決,主要地隻能靠積極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來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切工作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人民的物質文化水平提高了,人的精神麵貌就會發生變化,人的問題也就會逐步得到改善和解決。因此,他認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的發展同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是同步進行的,也是一個階段發展過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戰略是以人的發展為核心的,那就是,第一階段,“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第二階段,“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階段,“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上實現現代化”。
鄧小平從實際出發,強調發展生產力是實現人的發展的根本途徑。他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把人民群眾從貧困的落後中解放出來。也就是說發展生產力和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兩大原則,根據這個原則,“社會主義時期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使社會物質財富不斷增長,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為進入共產主義創造物質條件”。鄧小平相信,隨著經濟的發展,目前社會上那些消極的現象必然會逐步減少並最終消除;必然會逐步完善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的美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