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1)(2 / 3)

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必然要求,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同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直接聯係起來的,不同於資本主義製度下發展生產力,是為了少數統治階級富裕起來,導致兩極分化,剝削與被剝削日益加劇。

第二,“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社會主義的基本製度的要求,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結果,是實現共同富裕的製度上的保證。“消滅階級,消除兩極分化”必須依賴於四項基本原則,它是我國的立國之本,是社會主義事業健康發展的根本前提和保證,離開了四項基本原則,就沒有了根基,沒有了方向。鄧小平指出:“如果動搖了這四項基本原則中的任何一項,那就動搖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由此可見,如果動搖了四項基本原則,那麼“消滅階級,消除兩極分化”就成為一句空談。

當前,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就決定了現階段我國所有製結構隻能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存,這種所有製結構就決定了我國在剝削階級、剝削製度被消滅之後,在一定的範圍內、在一定的程度上還存在著某種剝削現象,但是這種剝削現象的存在,有利於現階段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富強和社會主義製度的鞏固,不會動搖社會主義製度的根基。剝削作為一種經濟現象,是在社會生產力的一定階段上出現的,這就注定了消滅剝削隻有在社會生產力充分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實現,這就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在剝削製度、剝削階級被鏟除、建立社會主義製度以後,生產力還沒有充分發展,剝削現象就立即沒有了。我國現階段之所以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使非公有製經濟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允許一定範圍內剝削現象的存在,就是要充分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實現共產主義。

第三,從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目的出發,把實現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最終要達到的目標。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舊製度,建立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就是要使每個公民都能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不再受壓迫、剝削與奴役。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要體現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體現在共同富裕上,而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就是要使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而是全中國每一名公民的都富裕起來。

共同富裕是對傳統社會主義觀念的突破。按照傳統的思維,共同富裕就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沒有差別。這種思維最終結果還是貧窮,主要因為這種思維隻能帶來平均主義、大鍋飯,嚴重束縛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限製了人的發展。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指出:“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構想是這樣提出的: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後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製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因此,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不是一夜之間大家都能按同一步調富裕起來,需要一個漸進過程,隻有通過有條件的部分地區先發展、先富起來,之後帶動和幫助不發達的地區富裕起來,量變促成質變,最終都富裕起來。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拉開收入水平差距,但這種差距不能過大,如果社會財富集中在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手中,少數人富,多數人窮,那就和資本主義製度沒有本質區別,背離了改革的初衷,背離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社會就其社會製度而言,是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的,其根本原因在於社會主義製度本身,社會主義是以公有製為主體,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就可以在全社會範圍內避免少數人憑借占有的生產資料而占有所有的剩餘價值而產生資產階級;非公有製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發展迅速,但不能動搖社會主義製度的本身,國家可以通過稅收等手段,既促進他們發展,又引導他們去幫助不發達的地區,促進不發達的地方發展起來,帶動哪裏的人民富裕起來,逐步縮小地區差距,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