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隻有開放的理論作先導才能認識當今世界,跟上時代潮流。鄧小平適應時代潮流的要求,運用開放性思維來觀察、分析、處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時早就指出:“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麵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麵的相互依賴所代替了。”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要想興旺發達,都不能與世界經濟脫離關係。新中國成立的前夕,毛澤東就曾指出:“中國人民願意同世界各國人民實行友好合作,恢複和發展國際間的通商事業,以利發展生產和繁榮經濟。”這個思想是正確的,但由於當時資本主義強國的經濟封鎖及後來“左”的傾向的發展,導致了我國長時間的同世界隔絕。在回顧總結我國以往對外開放的經驗教訓時,鄧小平深刻認識到:“中國長期處於停滯和落後狀態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閉關自守。”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對外開放思想同時,鄧小平結合中國國情,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判斷各方麵工作得失成敗的標準,應以“三個有利於”為標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對外開放理論。這是總結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所得出的科學結論,其核心是發展生產力。

鄧小平開放思維正是通過他的開放理論體現出來的,他提倡思想解放,反對保守僵化,提倡創造性思維,反對墨守成規,提倡高瞻遠矚,反對鼠目寸光。從而形成了立足現實,勇於開拓,大膽創新,不斷實踐的開放思維模式。這種開放思維打破了傳統思維模式的限製,奠定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曆史格局。開放思維突出表現在思維的創造性上,這種創造並不是毫無依據的盲目的創造,而是建立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基礎上的大膽革新。鄧小平提出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麵,就是要求我們擺脫過去的一些片麵認識,大膽利用國外主要是資本主義國家的資金、人才和先進技術,大膽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的經營方式和管理方法。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特有原則,鄧小平的開放思維是與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緊密聯係在一起的,是解放思想的必然要求。這種開放思維,貼近中國的實際,符合現實國情,把現實上升到哲學高度,豐富、發展並拓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凸現了時代精神,加快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進程。

四、發展思維與鄧小平理論的哲學內涵

用辯證的思維看世界,就是運動、變化、發展的世界,發展的時代需要發展的理論思維作指導,鄧小平理論正是一種發展的世界觀,他的實事求是思想為發展思維的發揮造就了廣闊的空間。中華民族有著優秀的文化傳統,但近代中國的落後,關鍵在於經濟沒有發展上去。鄧小平針對中國實情,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一戰略決策,強調隻有發展,民族才能振興。他的發展思維是依據實踐主體在分析中國國情時,應用科學的規範方法揭示實際問題,強調發展的目的既不在過去時間本土化概念之中,也不在未來時間預存的秩序之中,而是存在於現在時間的實踐過程中。隻有實踐才是最好的發展手段。鄧小平從發展觀念出發,提出社會發展的穩定結構,即漸進、平衡、穩定的社會發展常態模式,而動蕩、衝突、革命則是社會發展的特殊形式。在人類曆史發展的過程中,社會生產力的有效積累都是在漸進中增長和實現的,而不是在突變中實現的。這種社會發展結構是鄧小平發展思維的重要特征。同時,鄧小平十分重視經濟的發展,他首先突破了傳統哲學中的科技附屬於生產這一思維模式,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強調了科技或科技主體是推動現代社會向前發展的決定力量。鄧小平的發展思想與實事求是思想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是依據中國國情而構建起來的。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這一基本現實決定了上層建築的發展模式。鄧小平從發展思維出發,提出了“摸著石頭過河”這一探索式的發展形式。這種思維方式是本著“探索——實踐——再探索——再實踐”的認識規律,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認識論,是鄧小平在中國實際情況下的實踐性創造。這種發展形式不僅體現了中國民族頑強的探索精神,而且是以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為基礎,勇於實踐的結果。這種發展思維目的明確,並不是毫無目標的亂闖,先從調查研究人手,摸著石頭,認清國情,再根據實際判定發展方案,最終達到發展目的。同時,鄧小平將“三步走”的階級性發展戰略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相結合,達到了實踐與認識的辯證統一。為馬克思主義發展觀增添了現實的一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實效與結合點,增加了豐富的內涵。

鄧小平既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倡導者,又是實事求是路線的實踐者。他具體地運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勇於實踐,大膽探索,在求實中走出了自己的路。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哲學思維方式,並巧妙地運用其豐富哲學思維,將中國實際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相結合,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