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處變不驚,在不利條件和複雜的環境裏指揮若定
事物的發展是曲折的。在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常常會出現某些預想不到的情況或雖有預料但難以避免的事情。鄧小平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特別是自己特有的傳奇式經曆中,練就了處變不驚,指揮若定的超人膽識。在列寧親手締造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在短時間迅速解體和東歐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發生劇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嚴重挫折,全世界人民都感到疑惑和震驚時。鄧小平及時提醒全黨:要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要冷靜、冷靜、再冷靜。並且明確指出,關鍵是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把生產力發展上去,把我們的綜合國力提高上去,把人民的生活搞好。隻要中央穩住了,全黨穩住了,就會使社會主義大國穩住。這樣社會主義就大有希望。他同時正告西方國家不要高興得太早了。他的沉著冷靜、深刻的洞察力和革命樂觀主義鼓舞了全黨和全國人民,他重申把爭取國家發展的希望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為全黨解除了困惑,指明了方向。
鄧小平非凡的革命膽識,主要來源於他崇尚科學的理論和不懈追求真理的光輝曆程。他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少年時期就遠渡重洋到歐洲勤工儉學。在那裏,他找到了馬克思主義,從此就投身於共產主義的革命事業,成為我們黨早期的共產黨員。回國後,他積極參加大革命運動。大革命失敗後,毛澤東開辟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政權的武裝鬥爭道路。鄧小平在這條道路指引下,不畏艱險,百折不撓,英勇奮鬥,為解放全中國,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新中國成立後,他作為黨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為國民經濟的恢複,國家政權的鞏固、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為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提出了許多正確的主張,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間,“幾起幾落”的經曆使他愈發加深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關係到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前途和中國未來發展方向問題的思考。“文革”後,他領導全黨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隨後又旗幟鮮明地強調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開辟形成。以這次全會為標誌,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曆史時期。
晚年,他以遠見卓識,積極地主張並帶頭實踐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製,為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向第三代領導集體順利過渡、保持黨和國家穩定,創造了充分的條件,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鄧小平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鄧小平理論,就是他一生光輝曆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非凡的革命膽識的科學記錄。
(作者單位:無錫市人民大會堂)
敢於突破:鄧小平改革思想的“主題詞”
韋澤洋一、突破社會主義舊模式的認識,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鄧小平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概念,得出的基本結論是對社會主義模式認識的一個重大突破,是第二次曆史性飛躍。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鄧小平多次強調,必須始終把經濟建設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中心任務。
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任務很多,但根本的一條就是發展生產力,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體現出優於資本主義,為實現共產主義創造物質基礎。”“搞社會主義,一定要使生產力發達,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這些論述,表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了新的認識,對發展生產力的理解和認識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正是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引下,全黨同誌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道理和論述有了更全麵的理解,20多年來,全黨全國人民始終把發展生產力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堅定不移地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經受住各種風浪的考驗,使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不斷向前推進,確保了經濟發展、政治穩定、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麵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