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空調器的過去和現在
空氣調節是人類在生產、生活中對環境溫度、濕度以及空氣淨化、通風等進行調節、控製而言。而這種對空氣的調節,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的人類文明史,即人類在懂得用火取暖和烘幹時,實際上已開始了采暖和去濕。後來又開始了取冬季之冰塊藏之於地窖以備夏季製冷之需。這表明人類已掌握了製冷和采暖、去濕的最原始的方法。當然,這類原始的“空氣調節”方式在舒適性和方便性方麵並不能很好地滿足人類生產、生活的需求。
隨著人類曆史的發展,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這就必然地對人類居住的內部環境、生產過程和科學試驗過程的周圍環境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相應地對“空氣調節”的各種裝置也應運而生。尤其是製冷機的發明為降溫目的的空調應用提供了全天候的可能。這樣便開始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單一製冷的空氣調節。
隨著人類生產、生活對環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和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便出現了既製冷又供暖以及兼備除濕、空氣淨化功能的冷暖空調裝置。而裝置的控製方式也由簡單的機械方式發展到變頻、微電腦控製的方式。空調技術發展到今天,可以說已在人類的生產、科學試驗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已成為人們在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所以學習、研究空調器的原理、結構、安裝、使用、維修便很有必要。
1.2空調器的用途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有這樣的經曆:如果有一個舒適的周圍環境,像適中的溫度、合適的濕度、微風習習、新鮮的空氣,便會感到心情舒暢、精力充沛、工作效率倍增;反之,不僅會心煩意亂、頭暈腦漲,而且很容易疲勞,甚至引起疾病。由於自然條件很難滿足人們對上述周圍環境的需求,因此采用人工的方法將室內某一場所的空氣調節到所需的狀態,這便是“空氣調節”裝置的任務和目的。
空氣調節一般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
1.2.1溫度調節
一般說來,人們的居住、工作環境同外界的溫差應適宜,保持5℃左右對人的健康有益。否則,在夏天,人由室外進入室內將受到冷的衝擊,由室內走到室外會受到熱的衝擊。兩種情況都會給我們帶來不適。對大多數人而言,在夏季居室環境溫度保持在25~27℃為宜;在冬季保持在18~20℃為宜。
1.2.2濕度調節
環境空氣過於潮濕或過於幹燥都會使人感到不舒適。一般而言,居室的相對濕度冬季保持在40%~50%範圍;夏季保持在50%~60%範圍,給人的感覺便比較舒服。當然,若溫度適宜,相對濕度即便在40%~70%的範圍內變化,人也能適應。
1.2.3氣流流速調節
當人們處在合適的低速流動的空氣中比在靜止的空氣中更涼爽,而在變速的氣流中人的感覺比在恒速中會覺得更舒服。一般而言,這種氣流流速以0.1~0.2米/秒為宜。
1.2.4空氣的淨化調節
空氣中一般都存在懸浮狀態的固體或液體微粒,它們經常帶有各種細菌。當它們隨著人的呼吸進入氣管、肺等器官,並黏附於其上時,便會傳播各種疾病。所以,在空調過程中進行空氣的過濾淨化便顯得很有必要。
當然上述的空氣調節僅介紹了以人為服務對象的方麵,這屬保健性質的空氣調節。另外還有一類以生產設備、科學實驗儀器或儲存物質為對象的生產工藝性空氣調節,它們的具體要求與它們的特定環境有關,在此不再贅述。
1.3空調器的分類
關於空調器,由於著眼點不同可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按功能可分為單冷型、冷熱型;而冷熱型中又可分為電熱型和熱泵型兩類。
按控製方式可分為手動控製、半自動控製、全自動控製、微電腦控製、變頻式控製等幾類。
按結構又可分為窗式、分體式及可移動式等幾類。
由於後者可在功能方麵、控製方麵包含前者,所以本書在下麵的章節中介紹的空調器按結構分類將分門別類地介紹各類空調的原理、結構、安裝和維護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