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放歌

這是一次心靈的長旅,這也是一次精神的盛宴……我不知道這是從何時何地開始,也不知道這又將在何時何地結束。也許,這既沒有開端,也同樣不會有終結。

放在讀者麵前的這部《客家聖典》,就是這樣不知開始也未可知終了的長旅與盛宴。當然,這首先得感激熱誠的讀者,使這部書也同樣處於長旅與盛宴的狀態,沒有開始也沒有終了,在今後的歲月裏,還會有更長的生命力。

副題是“一個大遷徙民係的文化史”,顯然,這並非史的寫法,我也很難給它確定一種體例,文無定法,我就這麼寫下來了,讓心靈得到釋放,讓精神得以飛升,讓生命得以延續。

誰說一部書不鎔鑄有一個人乃至無數人的生命呢?所以,有人稱這是一部思想史、一部精神史、一部生命史,我也不想多作解釋,讀者願意把它看作什麼就是什麼,畢竟,一部作品交了出去,就不再屬於自己了。

我所麵對的是這樣一支民係,且不說它有近億之眾,散布在全世界兒十上百個國家,隻說它對整個中國,對中華民族乃至人類,提供了怎樣不同的東西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的確,它是這樣一個民係,它奇異地誕生,對華夏文明,進而對東方的文化模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惟有從這一個民係切入,我們才可能對華夏文明的自我更新的能力有深刻的認識。這不僅僅是民族史,也是人類史上一個奇跡,一次跨越千年的曆史長旅!

沒有對曆史宏觀的把握,沒有對人與事細微之處的深入了解,我們很難描繪出任何時代的任何一個場麵,很難描繪任何族群中的任何一位人物來。尤其在這樣一個聳峙著中國文化傳統的脊梁,又敢於自省自新的民係,它的大氣、正氣與傲氣,遠不是幾十萬字所能表現出來的。我隻是努力地這麼去做,讓讀者從中得到哪怕是些微的激勵與啟迪,我就為之欣慰了。

對這麼一個民係的精神史——姑妄用這作概括吧,讀者不難體察得到作者的一份真摯,一份真情,一份溫馨。也許會有人嗔怪我有所偏愛,有所神化,可我並不以為侮,畢竟,已經曆過把一切曆史都“破”棹了的時代,卻又將曆史固化為永久不易的歲月——從“破四舊”到“查祖宗十三代”,把我們有過的傳統“妖魔化”得夠可以了,那我們為什麼不可以來個矯枉過正呢?尤其是客家,在北京召開的關於我的《客家魂》三部曲的研討會上,一位客家將軍就講起過,在那些日子裏,他與客家鄉親,誰也不敢說自己是客家人,生怕一說出來,就得“反地方主義”,就得小心被打成什麼“集團”而萬劫不複!

也隻有今天,我們才意識到,被稱之為“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中這“多元”是何等的可貴,沒有這“多元”,又何來“一體”,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也就不存在了。“全球化”的今天,從積極的意義上看,正是對多元文化的又一次解放,讓任何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話語權,而不被箝口!更何況客家人並不是弱小群體,擁有近億之眾,不知比猶太人多多少倍,為什麼就不可以更響亮地發出自己的聲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