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東方戰爭史(1 / 2)

前言、非戰之罪

戰爭,這兩個字對於很多人來說是恐懼的和罪惡的!我們將會把這兩個字分開來理解,戰與爭,戰爭是政治集團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矛盾最高的鬥爭表現形式,是解決糾紛的一種最高、最暴力的手段,通常也是最快捷最有效果的解決辦法。也可以解釋為使用暴力手段對秩序的破壞與維護、崩潰與重建。古今中外的戰爭,概莫能外。

人類出現以來,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伴隨社會的革命,帶來新的格局。古代各個部落之間的戰爭,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和國家的形成,也是民族大遷徙直接原因;國家內部不同民族之間的戰爭,促成民族的獨立和新生國家的誕生;國家內部政治集團之間的戰爭,促成政權的更迭,如國共內戰。

戰爭與武裝衝突相比,對抗形式,戰爭表現為,一是殘酷性,雙方以一切可用的暴力手段攻擊另外一方;二是毀滅性,對抗的時候以一方消滅另外一方為代價;三是目的性,直至對方屈服、達到目的;四是持久性,常規戰爭持續時間長達幾年或者數十年,現代的高科技戰爭持續數月到幾年。任何戰爭都經過了策劃和準備。

與戰爭相關的戰爭起因,戰爭目的,戰爭發起,戰爭狀態,戰爭賠償,戰爭罪行。通過這些表現形式,我們可以將它理解為非戰之罪,實為爭之罪,爭的目的,初始為生存空間,後來隨著人類的進化與社會的進化變成了人性的欲望爭奪。逐步的有求生變成貪婪與掌控,當一方為了自己的欲望不斷拓展和擠壓另一方的生存空間的時候,出現的一種現象我們稱之為“爭”。而爭的過程中雙方實力相仿則會呈現僵持狀態,還能維持這平衡。當雙方的實力打破平衡時,則轉變為弱的一方掙紮為了爭取生存空間會向強的一方發起挑戰,而強的一方、為了更大的利益滿足心中的欲望和人性中的貪婪則會向弱的一方下手;有此爆發衝突,當衝突雙方互不讓步,不可調和的時候就會升級為戰爭。直到一方屈服為止。戰爭從進化角度上來看,是合情合理的,草木為雨水土壤而爭,**為食物領地而戰,種種爭奪不外乎是為了"生存資源"與"生存空間"這兩種為最基礎的爭奪,現代人類看似為許多不同的理由而戰,比如一戰時期的“薩拉熱窩事件”和“七七事變”,看似有了新的意義,但也不過是"表",並非"質"。

從字麵上來看,爭字是核心,戰是表現。原始人類的戰爭很純粹,人類本來同其他類的生存關係類似,但這類生活方式並不能滿足個體的食物需求和空間需求,於是,人類開始劃分出自己的領地,弱者依附於強者,領地漸漸領地擴大成部落。這時隔膜便產生了,而這群體隔膜,便是群體戰爭產生的因由。

從原始社會的部落戰爭,到古代諸國之戰,再到中世紀宗教戰爭和近現代的種族戰爭,都是因為由隔膜產生的衝突所致。這隔膜是戰爭的本質,而隔膜產生的根源,便是"你"與"我"的個體概念,因為人類有了主觀意識,隔閡和衝突便再所難免,隻有拋去了[你][我]的界限,戰爭才會真正消失。如此看來,戰爭便是最可笑與無意義的。然而人類是複雜的高級動物,複雜到連人類自己都搞不清楚,所以為了能化解“爭”的可能性,各類簡單又複雜的哲學思想出現了,可是人類連自己都沒有想到,他們進化出的哲學思想、恰恰是推動人類戰爭的助力。使得戰爭引導人類進步,人類進步又反過來影響戰爭形式的不斷改變,規模擴大,和愈發難以掌控。例如近代史中的“兩次大戰”,都是不惜代價的揮霍資源,直到一方精疲力盡為止,失敗的一方承受勝利者的盤剝,和自身的種種創傷矛盾。勝利的一方最終除了那些可笑的戰利品和勝利的結果,沒有任何的欣喜;而事實上戰爭的結果就的都沒有贏!對於戰爭雙方來說可能都不是他們想要的,因為形勢發展完全背離了初衷。從而導致幾個帝國王朝的滅亡。非“戰”之罪,實為“爭”。

第一章、黃帝戰蚩尤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史書記載第一場大規模的典型戰爭,黃帝戰蚩尤,出自中國上古奇書《山海經》。黃帝姬軒轅的部落有熊氏部落(這個部落顯然的用熊作為圖騰,再不然他們一定養有熊羆)夾在神農跟九黎兩部落之間。當時這三個部落是黃河中遊至汾水之間最為強大的,(當時各部落人口大概也就數百人到千人相當於今天的幾個村莊、位置大概在今天的陝西、山西、河南交界地帶,主要以放牧和刀耕火種為主,生存環境相當惡略)在有限的生存空間適合放牧與耕種的地方太少了,於是呼爭奪戰開始了,姬軒轅怕兩麵受敵,所以他采取先發製人的策略,突襲神農部落,在阪泉郊野的大戰中擊敗了神農部落。姬軒轅乘勝揮軍渡過黃河,一直挺進到九黎部落的根據地涿鹿,會戰在涿鹿郊野,這是曆史上最早和最有名的大戰之一。中國神話學者將這場黃帝戰蚩尤的大戰神化,雙方都動用了神仙法力,風伯、雨師都來參戰。最後黃帝擊敗九黎部落,殺死蚩尤。這一著名戰役使姬軒轅名震當時的世界(其實就是當時周邊各個大小部落),各部落酋長們稱呼擁護他為“天子”,尊稱他為“黃帝”。黃帝者,黃色的土地。黃帝大戰蚩尤在史書中固然有一定神話色彩,但不可否認起初黃帝戰蚩尤是因為蚩尤部落的擴張影響到自己部落和周邊大小部落的生存空間,而且蚩尤部落生性野蠻不討人喜,後來隨著態勢發展逐漸升級到大小部落聯合一起共同對付蚩尤,由黃帝軒轅氏領頭對抗蚩尤部落,就單個素質來對比蚩尤部落占優、但因人力懸殊終於被各部落聯合打敗。而黃帝這個領袖人物由於帶領大家深受大小部落敬仰,所以大小部落共同推舉他為黃帝。這也是史書記載中的中華文明史中第一次名義上的統一,也因此後世學者尊其為華夏始祖。今天很多地方還有遺跡祚證、豐碑祭奠!這一次戰爭為什麼會被如此神話呢?究其原因猜想!可能與當時的社會和自然環境有很大關係,眾所周知幾千年前人類剛剛由猿猴、到類人猿、到直立行走原始人、進入石器時代、氏族公社;人類的智力還不高,而自然環境冰河時代的影響還未完全退去,天氣寒冷、山林野獸、瘴氣叢生。今天的人類可能感受不了了,可以想象一下當時的惡略環境,在極端環境之下帶領各個部落完成名義上的統一也就杜絕了戰爭,可以免除大家的一些恐懼,而後又帶領各部落開荒拓野,放牧打獵,捕魚種地。讓很多人有了安全感,依賴歸屬感。生存技能的提高,讓大家有食物吃,有獸皮麻衣可取暖,伐木建房可住,這過程中讓所有人產生了信賴,大家就一直跟著他也佩服他,完成第一次形式上的整合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聯合統一。雖然不知道過程怎樣,用的什麼方法,但可以肯定正是由於這次的聯合,奠定了以後夏商文化的形成,也由鬆散部落到聯盟,到後來的城邦誕生,所以史書記載將他神話,今天的史學家諸多學者尊他為華夏文明始祖。對比黃帝關於蚩尤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的記載,反映了黃帝與蚩尤關係的不同階段與不同側麵。把黃帝與蚩尤的戰後關係放到原始部落戰爭的曆史背景中去認識,殺戮是不可避免的,斬盡殺絕又是不可能的,最終隻能是讓戰敗的部落在服從的條件下保持原狀生活下去。那麼,為什麼人們在談論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源流時,都隻提炎黃二帝,卻從不講蚩尤呢?原因在於,受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正統觀念和“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傳統思想影響,後世一直錯誤地認為,蚩尤是“倡亂者”,黃帝戰蚩尤是“正義”對“邪惡”的“討伐”。對此,可以為闡釋。黃帝、蚩尤所處的時代,為中國原始社會的末期。部落聯盟的形成、強大的軍事力量和軍事首領的出現、各部落聯盟的爭戰,是人類原始社會末期由原始氏族社會向文明時代過渡階段所普遍存在的現象。而各部落和各軍事力量之間的戰爭,往往是十分激烈和殘酷的,但它與進入文明時代(以後所發生的戰爭,性質完全不同,它並沒有什麼“正義”與“非正義”之分,也談不上誰是誰非、誰對誰錯。而且,正是這種部落之間的戰爭,揭示了文明時代到來的曙光,推動人類社會由“野蠻”走向“文明”,一種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