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這個集子的40多篇文章,均已在報刊發表,有些文章還存在著種種的不足,但她們畢竟是我心血的結晶,因而,敝帚自珍,還是不嫌粗醜,將她們結集出版。
校完這部書的清樣,已是淩晨5點,不僅毫無睡意,反倒感覺頭腦特別清醒,回顧過去的日日夜夜,思緒萬千,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1991年,我任副主編的《古蘭經概述》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後,《民族文學》又發表了我和賈羽同誌合寫的第一篇報告文學。盡管這篇文章在當時沒什麼影響,但對不懂文學為何物的我,卻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在別人散步遊樂甚至睡眠的時候,我常常徹夜不眠,寂寞地寫著,數不清有多少個通宵達旦。
1997年我擔任了《經濟消息報》駐寧夏記者站站長,2002年我又擔任了《新財訊報》駐寧夏記者站站長,同年,我的第一部專著《黃土情緣》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在我成為一名回族作家和新聞工作者的過程中,我飽嚐辛酸,也嚐到了甜頭。盡管我寫的退稿難以計數,但它畢竟給我鋪出了一條頗為平坦的路。十多年來,我先後在《人民日報》《工人日報》《農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經濟參考報》《經濟消息報》《今日信息報》《中國稅務報》《中國社會報》《新財訊報》《寧夏日報》《民族文學》《共產黨人》《中國穆斯林》等報刊發表新聞作品和文學作品800餘篇,400多萬字。其中一些作品獲《寧夏日報》《寧夏畫報》《經濟消息報》《中國稅務報》征文獎。還有一些作品被國內外報刊轉載或結集出版。
西海固,中國著名的貧困帶之一。作為她的兒女,我時刻在關注她的發展,我把西海固地區作為創作耕耘的田野。在十幾年裏,我跑遍了那裏的山山窪窪,《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等大部分作品都是這裏改革前進的縮影。今年我又擔任了由寧夏民進、民建、民革、民盟、九三學社、寧夏文史館、固原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固原生態建設大型圖書《春度六盤》和《秀美山川話桑麻》的編委。西海固是我的家鄉,至今仍有百餘萬回族人民生活艱難,為了表達我對家鄉崇高的感情,為了回顧我人生的一份刻骨銘心的感情,我將書名定為《六盤紅葉》。這幾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西部大開發政策的感召下,東西合作工程、扶貧揚黃工程、退耕還林工程、打井打窖工程,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我通過翔實的數據,真實的事件,向廣大讀者寫出了許多新聞報道。
我出生在寧夏同心縣東部山區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兄妹9人,祖上幾代都與“文”字無緣,全都過著麵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在我記憶中最深的是貧困、饑餓,但饑餓與貧困沒有阻止一個把文學視為生命的少年汲取知識的信心和決心。感謝我的父母和家人,他們給了我勇氣和堅忍;感謝我的信仰,他給了我信念和毅力。人格的力量是最可靠的事業資本,堅守人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我的人生經曆就在於努力實踐這一偉大力量。時至今日,盡管有些人懷疑我,說我沒上幾天學,怎麼能寫那麼多文章?總之,我就是我,我麵對大家,有些羞澀,卻很坦然。我相信一個人隻要奮鬥不止,就會有回報,風雨之後才見彩虹。許多真正理解我的人,不論我在何時何地的成功與失敗,他們總在關注、支持、鞭策我,這些朋友對我的理解、指正、寬容、善意、嗬護,成了我生命賴以生存前行的寶貴動力,我對他們總是充滿了難以言喻的感激之情;也有討厭妒忌我的,我總覺得,在討厭我的人裏,其中有些恐怕對我還缺乏全麵的了解。有一些純粹是妒嫉心理作怪,那麼對我來說是大福氣,對他們來說絕不利於身心健康,但我還會祝福他們幸福,祝他們能在所喜歡的人那裏去獲得快樂,畢竟人活著應該把更多的情感賦予快樂與歡喜,而不是討厭與乏味。
雖然,我取得了些成績,但我懂得前麵的路還很長,還需要我腳踏實地地奮鬥拚搏,才能達到彼岸的輝煌。我不會忘記,廣大文學界、新聞界的前輩、同行、朋友對我的關心照顧、教育和影響。《六盤紅葉》一書的出版,得到自治區黨委副書記、代主席王正偉,自治區黨委副書記於革勝,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馬漢文,寧夏文史館館長楊少青,寧夏地稅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楊釗,中國民主促進會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委兼秘書長楊瑞生等諸位領導的鼎力幫助,同時得到了寧夏大學王根明、焦小瓊老師,寧夏中外企業發展促進會宣傳部部長張祿,麒麟廣告公司賀玲,責任編輯王曉鶯等同誌的大力支持。
特別值得我慶幸的是全國政協副主席白立忱前輩在百忙中為此書題寫書名,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常務副主席張懷西前輩在百忙中為此書作序,更是對我的鞭策,在此一並表示誠摯的謝意。
我將這本集子奉獻給廣大讀者,我知道書中缺點錯誤在所難免,我期待著讀者諸君予以諒解和批評指正,我盼望著賜教。
馬廣文
2007年7月17日於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