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懷西
一本書稿擺在了我的案頭——馬廣文的新聞作品集。馬廣文是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曾擔任《經濟消息報》《新財訊報》駐寧夏記者站站長,他在新聞領域裏推出了一大批深受社會廣泛好評的作品。
我為馬廣文的第二部新聞作品集《六盤紅葉》作序,讀完他的作品竟不知人生易老。值得欣慰的是,在寧夏這片古老厚重的土地上,馬廣文經過一次次靈與肉的曆練與碰撞之後,奮力拓荒,筆耕不輟,終於推出這部洋洋灑灑數十萬字的作品集,可謂天道酬勤,實在可喜可賀。
在寧夏文學界、新聞界,馬廣文同誌的吃苦能幹和勤奮務實有口皆碑。他曾學過《古蘭經》,讀過作家班,上過新聞學院,走南闖北,自學成才;通過對伊斯蘭文化的不斷學習和研究,為新聞寫作注入了無限的生機與激情。當他反複查閱曆史典籍後得知:在伊斯蘭文化傳入中國1400多年來,竟然還沒有一本中文《古蘭經》闡釋。1991年5月由他策劃和各位專家學者不辭辛苦,撰寫並闡述編輯的《古蘭經概述》一書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中國首次用中文闡釋《古蘭經》的專著,出版後在國內外引起了較大反響。2002年12月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馬廣文的新聞紀實作品集《黃土情緣》。時隔4年,他的又一部十幾萬字的作品集《六盤紅葉》即將出版,與其說這是一部新聞作品專集,不如說這是西部大開發的歌聲,是寧夏社會經濟發展的腳步聲。從這部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馬廣文所采訪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幾位主要領導幹部,他們緊跟黨中央步伐,認真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工作認真負責,著力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大展宏圖的做法深得民心,寧夏現在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人民安居樂業,可讚可揚。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馬廣文采寫的有關寧夏固原生態建設的報道,特別是寧南山區草產業、畜產業係列新聞作品,以其廣闊的視野、濃鬱的真情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寧夏西海固地區是國家貧困地區,這裏的人民生活狀況一直引起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中央領導人不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經濟建設時期,都曾來過這片紅色革命根據地。馬廣文反映“固原退耕還林”“寧夏加大固原建設力度”等專題的長篇紀實報道源源不斷,其新聞觸角的敏銳感也躍然紙上。這些作品主題深刻、內涵豐富,具有一種振聾發聵的力量。誠如作者所言,他寫作的動機就是喚起人們對國家貧困地區的憂患意識。馬廣文對寧夏情牽夢縈,並不失時機地發出深沉的呐喊。令人欣慰的是,有關部委的領導同誌從他的報道中及時了解各方麵問題後,相繼作出了相關決策,並開始著手解決諸類問題。對一位專業報的記者來說,其作品在獲得百姓認可的同時,又能為宏觀決策提供依據,是相當難能可貴的。
馬廣文啜飲黃河水,筆耕六盤山。他先後從事的職業都和黃河、六盤山密切相關,他對黃河情有獨鍾,與六盤山結下不解之緣。
他采寫的《沙漠產業成為寧夏經濟新亮點》的報道,高視角地反映了寧夏沙漠產業經濟效益。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黃河已有21年出現斷流,累計達1050天,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保護黃河,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以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去處理黃河問題,使黃河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統一起來,為西部大開發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為人為文,相得益彰。高尚的人格力量成為馬廣文新聞實踐的內在動力,促使他從道德評判的角度去深化作品的主題。他認為,記者的功夫不僅體現在做文上,更應體現在為人上。做一個好記者的前提,應當是做一個有道德良知、有社會責任感的好人。他在實地采訪過程中雖曆經曲折坎坷,但無怨無悔,樂在其中;他恪守職業道德,廉潔奉公,悉心維護記者的形象,從而贏得了人們的普遍尊重與信任;他在獲取原汁原味的新聞素材下,源源不斷地寫出了“一石擊起千層浪”的新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