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歌謠和書(1 / 1)

在我們的祖先從蒙昧中走進最初的光明的遙遠的時代,已經有了零散卻豐富的口頭語言、漂亮的象形文字,但還沒有書。在民間,漸漸地出現了一些簡單的歌謠,描述生活中發生的事情,人們的想象。這些歌謠歌唱某個人,描述一日中的瑣事,某一段意外的插曲,甚至僅僅是關於一朵花,一片鳥的羽毛,一個偶遇的女子,或者是一個牧羊人歇息的小山坡,一條流過原野的小河,但也有的歌謠唱出了人們的辛勞、苦痛和恐懼、狂喜。

有些歌經由口頭流傳還被人們唱著,但很多歌卻永遠地散佚了。有一天,一個善於唱歌、記憶並且熟悉書寫的人走在鋪滿落葉的林子裏。他唱著歌,不急不慢地走路,偶爾看看四周,聽聽樹林發出的颯颯聲。突然,那些正斜著飄下來的、一片一片的葉子吸引了他。他充滿欣喜地想到:要是我把每一片葉子上都寫上一首歌,那我知道的歌兒不知道要寫滿幾百片樹葉…….最讓他興奮的是,要是這些樹葉能好好地保存著,他就再也不用擔心會忘記某一首喜愛的歌了。於是,在這個人的幻想當中(如果你不否定幻想的實在性的話),我們的書產生了。那些飛舞的樹葉變成了輕盈的書頁…….

幸虧是已經蕭瑟的秋天了,這個人不用花費太多時間照顧農田。他到處收集大片、厚實的樹葉,把它們晾幹。然後,他用熄滅後冷卻的炭塊兒,把他所知道的歌寫在樹葉上。由於他用的是圖案一般的象形文字,他的每首歌謠看上去都又像是一幅畫。最後,為了防止樹葉到處飄飛,他把所有寫著字的樹葉用結實的細繩子串起來。這樣,他發現他能很容易地找到他要找的歌謠,他隻要順著繩子輕輕翻動樹葉就行了。它們都在那兒啦,花兒、牲畜、野獸、小河、女子…….所有他知道的歌謠都在那厚厚的一疊裏麵。

但是,他很快發現了樹葉容易破碎的缺點。當它破碎了,它碎得就像粉末一樣,使得那些字全都辨認不出了。他苦思冥想,希望找到更好的材料。有一天,他看到一輛路過的大車裏滿載著光滑潔白的楊木。他突然心裏一動,然後朝木匠們的棚子跑去。他在棚子裏撿了一大堆剝落下來的楊樹皮帶回家。他和妻子一起把樹皮割成一片一片整齊的長方形,把外麵粗糙的樹瘤磨去。漫長的冬天,他有足夠的時間把樹葉上的歌轉抄到樹皮光潔的裏層,再把樹皮照順序排列、串接起來。他發現這樣做成的書比樹葉的書堅韌得多。

等他把所有的歌編成四冊厚重的楊樹皮書,他發現自己想要收集更多的歌了。好像單單看著那些書他就禁不住產生了這種念頭。他想到:世上有那麼多我所不知道的歌,如果能把它們也都裝進書裏,該有多好!於是,不管是寒風刺骨的早晨,還是大雪紛飛的黃昏,人們總看見他走在路上。他挎著個袋子,袋子裏背著一冊待書寫的書,往鄰近的村鎮去。在那裏,鄉親們圍在爐火邊,回想、哼唱自己熟悉的歌謠,由他記錄下來。

不久以後,人們都知道他收集了當地的所有歌謠。那些愛唱歌的人開始慕名而來向他請教,他就把書裏記載的歌教給他們。很多人還把自己喜愛的歌謠抄錄下來,帶到遙遠的異鄉去。於是,他發現,和那些刻在岩壁上、鍾鼎上的文字不同,這些“走動”的冊子不僅能把他和人們記憶裏的東西收集、存放起來,還能使這些歌傳播得更遠、傳給更多人。最令他驚奇的發現是,他的兒子、孫子都可以翻看、學習這些久遠的、屬於前代的歌謠。

在他死去以後,兒子繼承了他的書。他發現楊樹皮潔白的內層也會黯淡、出現斑斑的黴點。他試用了很多材料,最後選擇了竹簡。他毫不猶豫地把父親畢生收集的歌謠摘抄在新的竹簡書上,隨之產生的就是我們最原始的校正索引學了,因為他還得對一些殘缺的、被腐蝕的文字進行補充和更正。這幾乎耗費了他的下半生。

盡管這最初的書籍在戰火和人世更迭中不知所終,但它的智慧卻延續下來,使得我們的祖先開始傳抄詩篇(失去旋律的歌謠),記錄生活、夢想和曆史。而這一切不過緣於那霎那間、樹葉翻飛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