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後記(1 / 1)

將一本書翻到頭,也算是從他們的世界裏走了一遭。

曆史是溫情的母親,也是無情的洪流,誕下無數故事的同時,也席卷了多少曾經。因此人世間的很多事情,總是令人惆悵。越絢爛美好的盛放,凋謝時也越是淒豔,青春如是,流年如是,情感亦如是。

和二三閨密聚會,話題拉拉雜雜,不著邊際兜來轉去,似乎總也離不了情感二字。閨密一禾常拿一句“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來總結,愛說的還有一句“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前一句是張愛玲的,後一句是楊絳的,都是近年極火的民國女才子,說的話都是情感的流瀉。

一直以來,關於民國名人的情感故事被一寫再寫,徐誌摩、林徽因、陸小曼、張愛玲、胡蘭成,甚至徐悲鴻、蔣碧薇……讀得多了,聽得也多了,似乎每一段故事的起因和結局都已知曉,再無新意。

因而,當長江文藝出版社的編輯張遠林老師擬定了這個選題向我約稿時,我第一反應便是,還有人要讀嗎?她卻從專業角度分析,讀本多,說明讀者有需求,況且你有你的視角,每一個人的講述方式都是不同的。

的確,對於情感,我還是喜歡細膩一點的寫法,像一把密齒梳子,細細地從思緒的發間滑過,才能體會到幸福和悲傷的起伏。粗枝大葉的概要描述,也許更適合資料性的瀏覽和了解。每一本書都有特定的讀者群,就像每一種講述方式都有不同的傾聽對象,若我的講述能激起更多人心間的一縷潺潺細流,我願足矣。

之所以選定沈從文與張兆和、潘玉良與潘讚化、石評梅與高君宇、蕭紅與蕭軍、徐誌摩與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這五組人物,是因為他們大多有書信留存,可以更清晰地體會彼時他們的心理曆程;其次,他們的愛情故事,在曆史煙雲中堪稱傳奇;再次,他們的相識相戀無論美好還是惆悵,都曾經久久地打動過我,我想也一定會打動善良的讀者。

這本書的每一組人物情感,我都盡量按傳記的過程去梳理,按他們一生的脈絡去寫完。我希望五組人物便是五組傳記,在容量上有更高的性價比。當然在某些細節方麵,在原本便存爭議或尚未明確的時間地點等處,如有疏漏失誤,請朋友們諒解。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如今燈下翻尋,斯人已逝書簡寂,卻仍有人,為他們的生死戀情唏噓牽縈。記得彼時的他們,也記得今日的我們。

是為後記。

【張詩群】

二〇一二年歲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