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1 / 1)

光武帝劉秀是漢高祖劉邦九世孫,父親劉欽曾任濟陽縣令。赤眉、綠林起義爆發後不久,公元二十二年,劉秀與其兄為恢複劉姓統治,密謀起事於舂陵(今湖北棗陽南),組成“舂陵軍”。到了公元二十三年,劉秀在昆陽之戰中建立大功。更始帝劉玄遷都洛陽後,劉秀被派往河北地區鎮撫州郡。河北地區的豪強地主率宗族、賓客、子弟先後歸附劉秀,成為劉秀發展的有力支柱。在這以後,劉秀拒絕聽從更始政權的調動。到了這年的秋天,劉秀收編了河北地區的農民起義軍,擴充了實力,因此,關西人稱劉秀為“銅馬帝”。不久,劉秀與更始政權便徹底決裂。

公元二十五年六月,劉秀在群臣的擁戴下稱帝,重建漢政權,不久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在東漢王朝建立的第三年,劉秀打敗了赤眉農民義軍。到了建武六年統一了關東,使河西的竇融歸附。建武九年和十二年又先後平定天水、巴蜀。經過十二年的時間,劉秀終於完成了統一事業。

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後,首先就是致力於整頓吏治,加強專製主義中央集權。他雖然封功臣為侯,但卻禁止他們幹預政事。對諸侯王和外戚的權勢,也有很多限製。在行政體製上,劉秀一方麵大力削弱三公的職權,使全國政務都要經尚書台,最後達到總攬權力的目地;另一方麵,又大力加強監察製度,使全國共合並四百多個縣,吏職減少至原來的十分之一。在進行這些措施的同時,劉秀還采取了很多措施來穩定民生,用來恢複統一後的殘破的社會經濟。建武六年他還下詔恢複三十稅一的舊製,減輕租賦徭役負擔。他還前後九次下詔放免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使大量奴婢被免為庶人,使大量流民得以返回農村,從而促進生產的發展。劉秀統治的時期,在曆史上被稱之為“光武中興”。

建武十五年,劉秀針對當時“田宅逾製”和隱瞞土地戶口的嚴重現象,下令全國檢核土地戶口,就是所謂的“度田令”。郡縣守不敢觸動貴戚官僚和世家豪族,反而在清查過程中巧取豪奪,損害農民的利益。結果,激起各地農民的反抗,郡國的豪強大姓也乘機作亂。麵對這種情況,劉秀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對於農民的反抗鬥爭進行分化和鎮壓,對於大姓兵長,則在處死度田不實的十幾名郡守之後,就下令停止度田,向豪強地主讓步。劉秀在他的統治末年還“宣布圖讖於天下”,企圖以儒家學說與讖緯神學的混合物作為思想武器,以加強對人民思想的統治。

縱觀劉秀的一生前半生可以說是在馬背上度過的,他不僅能打天下,他治理國家的本事也非常高明,堪稱是曆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帝王。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