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1 / 1)

阿來

東汽,對我來說不是一個陌生的存在,“5?12”地震之前曾不止一次前往漢旺,在那些緊靠巨大山體的車間裏參觀。對一個從事文學工作的人來說,要在裝備工業那種體量巨大、有金屬質感且計算精確的產品線上領會機器時代誕生出來的另外一種美學韻味,目睹那些將由不同的動能所推動而產生出源源電力的機器怎樣被塑造,感到自己被工業時代的、不同於廠房之外的山水風月的美所征服。

畢竟是21世紀了,工業化、信息化的進程在我們的生活中創造出了新的美感。很難想象,眼前那些金屬葉片閃閃發光、自身就沉重無比的鋼鐵轉輪,當它們被運出大山裏的工廠,安裝到天南地北的發電站裏,在蒸汽、在水流、在風的衝擊下,怎樣輕盈地飛轉不已。就是這些機器的飛轉產生的電能照亮了我們的生活,加快了我們的生活,美化了我們的生活。

那時隻是覺得,東汽這樣的企業符合一個行外人對現代工業生產的想象:體量龐大、秩序井然、每一分毫都被預先精確設計,工業時代就像那些被熔煉、鍛打、鑄造、模壓而塑形的金屬,就像被各種機床切削、打磨、拋光的製成品一樣閃閃發光,不論是生產過程還是產品本身都顯示出一種農業時代所缺乏的雄渾強健的美感。

“5?12”地震後,我再次前往漢旺,那山前狹長街道兩邊累累的斷壁殘垣和這些廢墟下毀滅的生命,自然讓人痛惜,但這樣的情景,畢竟在許多重災區目睹過許多了。在那悲傷的日子裏,再次的漢旺之行最強烈的印象,就是看到了東汽的工人和幹部,在大跨度的屋頂垮塌、四圍的牆壁還在進行加固施工的車間裏繼續生產的情景。天車在運行,焊花在綻放,控製係統的指示燈在閃爍,正在機器旁工作的是表情堅毅的著藍工裝的東汽人。四周的廢墟曾是他們溫馨的家園,如今卻掩埋著他們損毀的財產,甚至他們的親人、工友的生命,就是這些心裏還埋著巨大創痛的人,堅定地站在工作崗位上,就在這樣的情境下恢複了生產。那樣一種悲壯的情境,曾讓許多目睹此情此景的人都眼含淚光。我想,包括我自己在內,這些眼含淚光的人不隻是被感動,而是被震撼,使災後很長時間都沉浸在悲傷中的心緒被激發出昂揚精神!

這種精神被提煉、被總結、被廣泛宣傳,這種精神就叫做“東汽精神”!

現在擺在我麵前的這本書,每一行文字都來自於奮鬥在救災重建第一線的東汽人的筆下。一年以前,同樣是他們,已經奉獻給我們一本令人蕩氣回腸的作品《浴火重生》。在四川省抗震文學書係的研論會上,那本出自非專業人員,由來自抗震救災一線的人們創作的作品,受到了很多好評。在會上,我也表達過一個個人意見:就四川抗震文學的總體情況看,總是那些來自一線、來自基層的業餘創作者的書寫更能使人感動並使人振奮。原因很簡單,因為情感的真摯,因為翔實的材料,更因為所書寫的一切,他們都曾與書中那些主人公一樣經曆、一樣擔當、一樣感同身受。這種真摯與親曆感,是絕大部分專業人士難以達到的另一種高度。作為這種在情感上、在還原現場感上,甚至為未來留下寶貴史料方麵,這些來自第一線的書寫都顯得更有價值與力量。

《浴火重生》正是這樣一部優秀作品。

即將出發前往北京參加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前一天,東汽宣傳部的同誌又送來了《浴火重生》的續篇,於是這本書就幾乎占去會議之餘的所有空閑時間。就在這次會上,親見長春同誌來四川代表團參加會議,在東方電氣集團董事長發言時,詳細了解東汽的生產恢複與生產基地重建的情況,並回顧了“東汽精神”的提煉與在全國大規模宣傳的過程,更對東汽重建的速度、對東汽在重建的同時得到的全麵躍升深感滿意。

“5?12”兩周年的日子即將到來,回想地震災難剛剛降臨的那些日子,誰會想到災後重建的速度與重建的水平能達到今天這樣一個程度?而這本書所記錄的並不是單純的恢複重建,而是一個企業怎樣以世界性眼光與豪邁氣概在重建的同時成功拓展市場,實現技術水平大幅度躍升。這正是兩年間災區人民怎樣一麵撫平內心的創痛,一麵投入災後重建熱潮一個富有代表性的典型,是一個偉大的人間奇跡。

這本書名叫《走向永恒》,我想其中呈現的豐富情感、努力揭示的“東汽精神”的生成與張揚,正是這本書永恒的價值之所在。因為任何物質的成就與技術的進步,在今天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都會隨著時移勢遷而成為過去。隻有這種一群人對於共同事業的執著情感、這種在事業跌宕起伏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永不言敗、力爭上遊的精神才永恒不變!

我寫下這些文字,也無非是對這本書中的主人公們,對全體東汽人,對這本書的寫作者,表達我個人由衷的敬意!

2010年3月18日於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