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全國孝老愛親模範(23)(1 / 3)

2006年5月25日,何濤臨產,侯燦的姐姐到處借錢把她送進了產房。由於是難產,何濤經過十個多小時的痛苦掙紮後終於產下了一名男嬰。當產房裏的護士把孩子抱出來的時候,侯燦忍不住失聲痛哭。何濤給自己的愛子取名為侯浩毅,一是取其好不容易的諧音,一是希望孩子在以後的人生路上要有毅力。

“事非經過不知難,養兒方知父母恩”這則流傳深遠的民間俚語,道出了高深的哲理。簡單地說,隻有經過生育、哺養、教育的全過程,才切身體會到父母的艱辛。這時何濤想到了自己深愛的母親,她想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她。她撥通了媽媽的電話:“媽,我是小濤,你好嗎?我生了一個兒子……”她還想說點什麼可是,已經有大半年沒有聯係的母親已經掛斷了電話,何濤愣神了大半天,過了一個多小時,她接到了一條短信,是媽媽發來的,她又驚又喜,趕緊打開一看,裏麵的短信很簡短,但很震撼:“稍後我會寄錢來,把身子養好”接到這條短信,何濤蒙著被子號啕大哭。不是嗎?自從父母離婚後,媽媽就一直靠自己打工掙錢維持生活--還有誰能像她那樣理解自己母親的痛楚呢?

不幾天,何濤就從郵局收到了媽媽從上海彙來的五千元錢。她拿到這筆錢,心中並無半點喜悅,因為這是媽媽多年的血汗錢。為了繼續給侯燦治療,她從電視上看到一則山東泰安醫院“細胞移植”手術可以讓癱瘓病人重新站起來的報道,她興奮不已,但手術費高達四萬多元,這又使何濤的心情跌到了低穀。

為了籌措這筆手術費,她不得不硬著頭皮帶侯燦回到上海再找父親借點錢。不料,“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父親當時生意做得不但不景氣,而且還欠了一大筆外債。

何濤不甘心無獲而歸,她就和侯燦租住了一個房子。為了兼顧掙生活費和照顧侯燦,她選擇了在一家小超市做晚班收銀員的工作。碰巧趕上夏天,他們租住的小屋又悶又破,既無空調,也無風扇。侯燦渾身長滿了褥瘡。由於沒有錢買營養品,她隻能買幾塊錢的消毒液塗抹。於是,侯燦的病情又開始惡化了,且脾氣十分暴躁。在超市工作期間,因為心裏始終掛念著侯燦,常常心不在焉,因給顧客找錯錢,而被老板罰錢。她想到了放棄,可一想到侯燦和心愛的寶寶,她隻好忍氣吞聲地堅持著。幸好,父親很快周轉了兩萬多元給他們,再加上侯燦姐姐借的錢,她終於如願以償地籌足了手術費。

何濤和侯燦費盡周折來到了本以為能給他們帶來希望和幸福的山東泰安醫院。為了省錢,他們每天僅吃最便宜的饅頭醃菜,就這樣,口袋裏的錢很快還是花光了,可是侯燦的病情卻依然如故。白白花掉了好幾萬元錢,白白辜負了父母的一片苦心,何濤自責得夜不能寐,萬般無奈,她隻好含淚帶侯燦回家,臨行前,侯燦握著她的手說道:“濤,你回上海吧,你為我付出的,我幾輩子也還不清,你跟著我隻會一輩子吃苦受累……”“你快閉嘴,不要再說這樣的傻話了,你是知道的,我離不開你了,不是有句話叫做‘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嗎?我請你也不要離開我,好嗎?”

2007年4月15日,青山綠水可以作證,數百名村民可以作證,侯燦與何濤的婚禮在大山深處正式舉辦,終於圓了何濤的新娘夢。

婚後,正當他們感到“山重水複疑無路”時,卻沒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對“苦命”鴛鴦的愛情故事,在西河口不脛而走,經《皖西日報》、《新安晚報》記者的宣傳報道,迅速在互聯網上傳播。2007年6月,安徽電視台的《家人》欄目在聽說他們的故事後,還專門在合肥為他們補辦了盛大的浪漫的花園式婚禮,現場2000多的觀禮群眾都被感動了。隨後上海衛視的《閃電星行動》和江蘇的《人間》也相繼播出了他們的故事。節目播出後,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