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大剛
動蕩年代,很容易結識大人物,縣人周光煒先生就是這樣一位。
50多年後,周先生在縣政協主辦的《文史資料選輯》上,以十分恭敬的筆墨,寫下一篇《陳毅元帥和我相處的年代》,回憶自己年輕時候與陳毅的7年交往,其中重點談到了共同赴法國勤工儉學的經曆。
“與大人物交往記”之類的文章並不少見,而周先生的“交往記”,讀起來頗有趣味,其間也透露出一些不為人注意的曆史細節。
當時周先生在成都第一期留法預備學校,與陳毅是同班同學,而“陳毅出生在小川北地帶,鄉音頗重,對學習法語頗為不利。至於R的彈音,大家都不易學好”。陳毅於是創造出一種方法,他“常仰麵把清水注入喉間發出自然的彈動,很快就掌握好R彈音”。
為什麼必須學好法語?因為隻有學好法語,通過考試,才能獲得公費資助,否則隻能自籌經費,一同前往。
在留法預備學校學了一年之後,周先生和陳毅及陳的哥哥陳炎(注:後曾當過國民黨第43軍26師政治部主任,1949年12月在四川樂山率部起義)參加考試,都在前30位之內。按照規定,隻有前30位可以有政府的旅費資助。其餘18位隻能自籌資金。後來還有20位非留法預備學校的學生,經權貴遊說,也自籌資金,一道赴法。
很多人後來很惋惜地設想,要是毛主席也一道赴法,晚年便不至於犯錯誤,雲雲。毛未能赴法,原因有三:一是因為學不好法語,二是沒錢,三是甘願留在中國了解國情。想來學不好法語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而毛不僅學不好法語,相對發音較為簡單的英語,同樣學不好。毛主席的英文秘書林克回憶稱:“毛澤東說話,湖南口音很重,有些英語單詞發音不準。他就讓我領讀,他跟著讀。”這樣一看,設想可以,惋惜就不必了。對毛主席來說,口音是個無法逾越的障礙,甚至影響了中國曆史的某些走向,現在的影視劇一律讓“毛澤東”講純正國語,實不應該。
談到對留法勤工儉學的資助,過去很多研究不太注意。周先生在文章中提到,“省府撥款兩萬元作為資送赴法勤工儉學特款”。每生資助額達400元。而當時赴法費用為500~600元,很多貧寒學生還是付不起,2002年第6期的《湖南師大學報》所刊《赴法勤工儉學熱潮興起的原因探析》(郭細英、徐勝萍著)一文中,可以看到當時社會各界的組織和支持,以政府為主,對赴法勤工儉學的經濟資助,使這些貧寒學生得以成行:
——1919年1月,廣東省長張錦芳訓令各縣知事選送學生赴法留學,並飭令由各縣補助留法學生半數學費;
——1919年7月,湖南省長張敬堯親自批示,沅江縣、瀏陽縣和湘陰縣酌情辦理湖南赴法勤工儉學生川資。8月,長沙縣決定對川資困難的赴法勤工儉學生每人補助100光洋。李富春、羅俊明是最早得到這100光洋補助費的留學生;
——1919年12月,河南省議會通過了省長趙倜的提議案,決定用招生辦法每年招赴法勤工儉學生20名,每人給予津貼700元;
——1920年,湖南地方督軍譚延闓捐贈16萬元光洋,專用於湖南旅法學生還賬及補習法文;
——時任山西省督軍的閻錫山也曾派人到北京與蔡元培接洽,在法文高等專修館內特為山西省開辦留法工業科兩班。該省還為本省留法預備學校畢業的留法學生各提供貸款270元,特殊情況的還能多貸一些;
——浙江省議員王愛斯等也提出補助留法勤工儉學生旅費300元。
1919年10月,安徽省赴法勤工儉學生沈宜甲在寄回該省的“第一次報告書”中,就各方麵對勤工儉學的態度有個較為詳細的記述:
——(留法學生)以湖南為最多,幾占全數之半(注:最終四川人數第一,湖南第二)。而各省當道及本地名人皆極力提倡。如湖南則有熊秉山、楊懷中及該省教育廳幫理一切,且聞已設立華法教育分會;而學生之來法者,又多給以津貼,鼓舞其誌氣,此其所以人數為各省之冠也。
——直隸方麵,則本會根據地,其發達情形自不待言。前次開中法協進會時,上自總統及各部總次長、段督辦、李長泰等皆捐巨款;
——且曹督軍對於保定之預備學校,除捐款兩萬元以外,還捐機器三座,專為預備留法學生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