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身世與青少年時代(1 / 3)

漢室後裔

劉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市)人。生於東漢桓帝延嘉四年(公元161年),卒於三國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終年六十三歲。

劉備的先祖是漢景帝兒子中山靖王劉勝。漢景帝有十四個兒子,賈夫人生劉勝。劉勝為王前後四十餘年,樂酒好內,妻妾成群,有子一百二十餘人。其中二十人封侯,劉貞是最早封侯的五人之一。劉備乃由劉貞一支延續而來,劉貞為侯十五年,因“坐酎金失侯”,國除,子孫也沒有繼嗣為侯者,降為庶民百姓。所謂“坐酎金免”,實際上是,漢武帝大規模的削藩行動以便加強中央集權的組成部分。漢製,每年八月新酒釀成後皇帝要在宗廟舉行大祭,稱為“天子飲酎”。“飲酎”時,諸侯王和列侯都要獻金助祭,稱為“酎金”。皇帝臨受獻金,金少不如斤兩,色惡,王削縣,侯免國。”漢武帝利用這一機會,狠狠打擊、削弱了諸侯的勢力。”劉貞便是其中之一。

從公元前一一二年劉貞失侯,到公元一九六年“曹公(操)表先主(劉備)為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中經三百餘年,劉備的直係先人不再有被封侯的人。

具體的世係傳承是很難搞清楚了,但我們考察曆史可以知道,東漢光武帝劉秀是漢高祖的九世孫,景帝的六世孫;漢獻帝是漢光武帝的八世孫。這樣算來,至少十三世以前,劉備才同東漢獻帝同一祖先——漢景帝。固此,劉備屬於漢室後裔。

《三國誌·先主傳》說,“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舉孝廉,官至東郡範令。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席為業。”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一、劉備的先祖官居高位者很少,否則必會述及;二、祖父劉雄、父親劉弘都在地方州郡內做過職級不高的小吏。劉雄孝廉出身,官至範縣(今河南範縣)令,雖然不算顯赫,但也頗有一定社會地位;三、父親劉弘早逝,家道中落,劉備少孤,為了生存之計,不得不自食其力,與母販履織席為業,過著普普通通的平民生活。這樣的家庭出身,自然會影響到他的成長以及為人處事。一方麵,家庭的根基和社會地位使他不會甘於平庸。另一方麵,家境又必然影響他的思想軌跡、製約他的發跡曆程以及社會交際和愛好。

誌存高遠

曆史上,那些成就偉業的人物,出生時的鄉土異象、少年時代表現出的若幹異人和過人之處,經常被後人添枝加葉,編織成美麗的花環戴在他們的頭上。

《三國誌·先主傳》說,“(劉備)舍東南角籬上有桑樹生高五丈餘”。劉備出生的村莊就是以他家的這株大桑樹命名的。這株大樹,因為劉備的緣故,得以名留青史了。劉備的同鄉、地理學家、北魏時的涿縣人酈道元作《水經注》時特意提到這一點:“督亢溝水東經涿縣酈亭樓桑裏南,即劉備之舊裏也。”

更值得一提的是,劉備家的這株桑樹,不僅高大,而且形狀怪異,樹冠猶如大傘,“遙望見童童如小車蓋”,因此“往來者皆怪此樹非凡,或謂當出貴人”。當時涿縣有一位名叫李定的善知風水的人,看到了這株怪狀大樹,便向世人宣稱:“此家必出貴人。”這貴人,當然指的是劉備。

桑樹之下是村民休息和小孩玩耍的地方,據載,“先主(劉備)少時,與族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叔父子敬謂曰:‘汝勿妄語,滅吾門也!”’羽葆蓋車,指用鳥的羽毛裝飾的天子乘坐的華蓋車。如此狂言,自然屬於大逆不道,會招來抄家滅門的橫禍,所以很令叔父恐慌。著史者記載了這一故事,意在說少年劉備誌存高遠;同時也說明少年劉備已經引起了家族和世人的注意。

劉備的母親和族人都察覺到劉備有過人之處,於是很重視對他的教育和培養。十五歲那年,母親讓他外出求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盧植亦涿郡涿縣人,是當時著名學者,著作甚多,曹操稱其為“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幹”。拜到這樣大儒的門下,自然很不容易,既需一定的學識根基,也需交納不菲的費用。同宗劉德然的父親劉元起擔負了他的大部或全部費用。據說,元起的妻子很不高興,因說:“各自一家,何能常爾邪!”元起當即說出了心裏話:“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可見,宗族中人們資助劉備求學,實是作為一種政治投資。

少年劉備並不好學,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成績,跟隨盧植求學的時間也很短暫,此番求學最大的收獲是結識了同學公孫瓚。

劉備的長相很有特點,他身高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長了兩條長胳臂可能是真的,但說垂手過膝當屬誇張。因為除非是畸形人否則不符合正常人的生理特征。耳朵較常人為大也可能是真的。呂布罵他“大耳兒,最叵信!”曹操稱他為“大耳翁”,都可以作為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