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南方電視台開了個好欄目:《嶺南風情畫》。播出已有兩年,反映相當熱烈,各地市台紛紛效仿,還送來了許多好節目,南方台把它集納成冊,送給我看,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我看到的第一篇書稿是《珠海雞山牛歌唱中秋》。恰巧我們目前正在珠海作民俗調查,編撰《珠海民俗》,查閱了不少資料,走訪過許多老人,聽了鹹水歌、高堂歌,就是沒有聽過”牛歌”,於是我一口氣把文章讀完,感慨萬分。原來,現在會唱牛歌的,隻有唐貽程老人了,他已經80多歲,盡管他也用蠅頭小楷記錄下不少牛歌,收集成冊,但已經成為書本鉛字的雞山牛歌是否要喪失其生命力,退化成為一個曆史的符號?這更是令人擔憂的。事實提醒我們:民族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已經刻不容緩。這就是本書在給我們展現豐富多彩的嶺南風情畫的同時給我們的警示。細讀本書,就不難發現編者的這一意旨,他們瀕臨絕滅的民族文化遺產奉獻給我們,不僅僅是為了喚起我們遙遠的記憶,給我們美麗的享受,而是通過這些美好的回憶,啟迪我們保護這些民族文化精品的心智,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你看那剛勁古樸的湛江人龍舞,吸納了龍的精神,融進了人的靈氣,構建了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默契;那神奇飄逸的江門潮連紗龍,晶瑩通透,珠光寶氣,從其點睛、上水等儀式及跳龍門、蟠龍、躍龍、臥龍等舞姿,把龍的形態表現得活靈活現。據考證,嶺南古代曾是一個龐大的龍族團的居所,龍舞特別豐富,除人龍、紗龍外,還有中山的醉龍、大埔的烏龍、風順的火龍、紫來的金龍、西關的草龍等等,皆各有特點,別有意韻。
本書中還選輯了化州的跳花棚,那是一種古老的儺舞,源於遠古的生殖崇拜。“棚”原作(讀音beng崩),世人多不識此字誤讀作“彭”,轉而為“棚”。“古作”,原為古代宗廟門內的祭祀,其初始為生殖崇拜,轉而為宗族崇拜,再轉為土地的崇拜。於是豐收之後,“祝祭於”,慶豐劈邪,娛神娛人,流傳至今,實在難得。幾年前在廣東民間歡樂節上剛一亮相,便受到人們的熱情關注。再有韶關的月姐歌,過去粵北地區多有流行,那是婦女們中秋期間立歌堂時唱的,歌聲甜美悠揚,但帶幾分憂怨,我早年曾有撰文介紹,如今物換星移,已不多見,反而不如清遠的南歌流行了。現集中所錄,還有一個淒美的故事,於月姐歌的稱謂也很貼切,文獻中沒有記載,也是搶救、保護的一項成果吧!其他如揭陽”升彩鳳”的風俗,也很有意思。筆者40年前曾在揭陽生活過八個月,與一位老農同吃同住,隻知揭陽簡稱“鳳城”,謎風很盛,出版過《鳳城謎話》,卻不知有升彩鳳的風俗,其彩鳳燈製作之精美,幾可及東莞的千角燈,搞好了,說不定可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呢!其實,廣東這次進入全國名錄的項目很多,全國518項廣東占31項,本書中選到的隻有兩項:人龍舞和盤王節。許多很有視覺效果的項目未有入選,如60年一度的小欖菊花會,潮汕的英歌舞,梅州的客家山歌,陸豐的皮影戲,粵港澳盛行的粵劇等,做出來也一定很好看的。還有一批現在各地正在申報的、很有嶺南特色的,如紗灣飄色,東莞麒麟舞,東坑的賣身節,順德的龍舟,吳川做年例、逛花橋等等,明我們這個欄目可以做的節目還很多,前景相當廣闊,意義也很重大,如能堅持下去,三年五載下來,一部厚重的《嶺南風情大觀》就出來了。本書所收錄的十多篇著作,隻是欄目初設兩年來的成果,但一幅嶺南風情畫的底蘊亦已初現。嶺南文化,根在中原。集中許多人物事件,都與中原息息相關,《升彩鳳》的揭陽龍砂鄉人就是南宗丞相江萬裏的後代,因“帝為龍,相為鳳,將為虎”,故揭陽才有“鳳城”之稱;潮連紗龍、湛江舞人龍,更與中華民族龍圖騰崇拜有關,所以許多風俗習尚,衣飾冠戴,幾同中州。但由於嶺南遠離中原政治核心,加上氣候環境的不同,嶺南風俗又有它許多特異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