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已成為時代的潮流,波瀾壯闊,勢不可擋。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有過一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全球化的時代大潮,對於企業來講,將是順之者興,逆之者衰。
21世紀是經濟文化全球化的時代,這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趨勢。全球化趨勢正在給全球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麵帶來深刻影響。
人們不禁要問:究竟什麼是全球化?英國著名社會學家吉登斯曾作過精彩的闡述:“全球化的本質就是流動的現代性,在這裏,流動指的是物質產品、人口、標誌、符號以及信息的跨空間和時間的運動。全球化就是時空壓縮,全球化使得人類社會成為一個即時互動的社會。”全球化是現代性在曆史進程中的延伸,它是由人種、金融、科技、媒介和意識形態五種景觀互相交織而形成的一種錯綜複雜的世界狀態。現代性的全球化延伸勢必導致現代性的多元化,從而為曆史的不同時段和世界的不同區域的多維現代性(divergent trajectories of modernity)敞開空間。多維現代性意味著全球時代文化的異質性和同一性之間的矛盾衝突更加突出,文化衝突成為當今世界文化的基本麵貌,在其深層乃是異質的文化精神及其價值觀念的悖立和較量。全球化過程將社會生活變成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競技場,而文化競技已經成為文化衝突的一個醒目的表征。
文化衝突顯然會給中西方企業家帶來不同的文化思考與價值判斷。那麼,在全球化背景下,這些跨國企業應如何調整他們的全球戰略及建立與其相配套的企業文化,才能應對瞬息萬變的世界市場呢?
文化衝突實質上是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在價值觀和行為上的衝突。衝突意味著意見分歧和對抗,勢必造成組織、團體、個人之間的不和,破壞良好的關係,影響組織目標的實現。
筆者有著十幾年的企業管理經驗,先後成功經營了數家頗具規模的企業,曾參與過100多個中外合同的談判,對文化的衝突和障礙有著較為特殊感覺,對中西企業文化尤其是中國和西歐企業文化的差異和衝突及其形成的根源有著較為深刻的理解,也有在實踐操作層麵的感性認識和直觀經驗。
筆者認為,由於地理環境、曆史文化、經濟形態和宗教淵源導致中國和西歐文化在基本價值觀、思維方式、溝通方式、判斷標準以及習慣行為等方麵都存在顯著的差別。深受儒家思想的中國文化是以“情義”為紐帶的“家本經”文化,提倡集體主義及和諧精神,可歸結為“重情輕法”,“重感悟輕科學”的靈性主義文化,而西歐文化可歸結為“重法輕情”、“重科學輕感悟”的理性主義。
作為一位多年從事跨國經營工作的管理者及從事中歐文化交流的文化使者,我深深地體會到,不同文化圈中的人群對許多人類共同的基本問題表現出相當不同的態度、價值取向和解決方法,這顯著地影響了人們工作及生活的態度和行為。
為了迎合經濟和文化全球化的大趨勢,有效控製民族之間、企業之間的文化摩擦碰撞,我對中國與西歐文化進行了係統比較分析,總結出了兩個文化係統的基本差異並探尋形成這些文化差異的淵源。在此基礎上,作為一位企業家,我從企業的角度,歸納出中國與西歐企業文化的基本差異,並在不同點中尋求融合點,把不同文化導向、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等有機結合起來,構建一種解決企業文化差異的框架,以有效控製中國和西歐企業文化的衝突,進而提出建立和諧企業文化的理念。
在實際研究過程中我碰到了諸多困難,一方麵,專門研究中國和西歐文化比較的文獻資料實在太少,另一方麵,關於純文化方麵的資料卻浩如煙海,如何從中提取出其精髓並整理成兩個可對比的文化體係,給我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所幸的是,在我的博士後導師厲以寧先生的指導下,我戰勝了種種困難,完成了具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
在本書即將付梓之際,我要感謝我的博士後導師厲以寧先生和師母何玉春,正是他們在關鍵時刻為我樹立了信心,使我能順利完成此書的寫作。
我的好友段回青和校友翁博參與了本課提的研究並對書稿進行了全麵細致的審讀,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見,對提高書稿質量給予了很大的幫助。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父母親點亮了我的生命,溫暖了我的生活,並不斷鼓勵和全力支持我的事業。在他們的金婚之際,謹以此書獻給我最為善解人意的父親周王漢先生和最善良的母親蔡樹蘭女士,以表示我對他們永遠的感恩!
北京竹溪園
2010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