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這一天,乾隆忙裏偷閑,攜同小燕子,紫薇,永琪,爾康出天寧寺,來到西湖岸邊,三月裏的揚州,漫步於瘦西湖畔,湖麵波光瀲灩,沿岸春風拂柳,加之山茶、石榴、杜鵑、碧桃等嫵媚的花樹陪伴,更覺舒卷飄逸,窈窕多姿,萬般的詩情畫意盡現其中。
瘦西湖清瘦狹長,長十餘裏,一泓曲水宛如錦帶,如飄如拂,時放時收,猶如一幅山水畫卷,湖岸邊因地製宜地建造了很多風景建築,有“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譽。由於康熙、乾隆兩代帝王六次“南巡”,逐漸形成了“兩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盛況。
一行人說說笑笑,又去湖上泛舟,乾隆看著眼前的景色,忽然一個早已遠去卻又漸漸清晰的身影又浮現在腦海之中,那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
卻說在二十年前的江南水鄉,正值三四月,桃**夭,梨花朵朵,一名年輕的女子,穿得花枝招展,一路行來,恰似風中擺柳,穿梭於花叢之間,又象是翩翩起舞的蝴蝶,微翹的嘴角流露出幾許任性,幾許自信………,身後跟著一名丫環,提著花藍,喊著:小姐,等等我!……
這女子姓花名杏,是當時揚州首富花老爺的掌上明珠,正值妙齡,任性率直,這一次出門是去棲靈寺上香,一路行去,惹得不少人惻目。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美景,天下聞名,慕名而來者絡繹不絕,其間有一人顯得氣度不凡,他年近三旬,手執折扇,儀表堂堂,由一人相陪,邊走邊聊,此人便是乾隆,當時的寶親王,陪在一旁的是楊州鹽政使,寶親王此番是來棲靈寺上香,二人進寺,裏麵香霧繚繞,梵聲高唱,寶親王拈香祈禱。
正禱告之時,卻聽得寺外人聲嘈雜,出來看時,卻見一名女子,粉麵桃腮,杏眼含怒,手舉火把,揚言要燒廟宇,被一位住持僧阻住,周圍是一圈看熱鬧的人,寶親王手執折扇,饒有興趣地看著,向一旁的鹽政使道:都道江南女子溫柔似水,卻也有這樣一個刁蠻任性的,有趣,有趣!,鹽政使在一旁道:這女子下官倒認得,她爹是我楊州府首富!……
這手執火把的女子便是花杏,她爹是楊州首富,家有良田萬頃,騾馬無數,她本人天生麗質,父母視作掌上明珠,嬌寵成性,她這一路行來,引得無數人惻目,偏有個癩頭和尚見了她,大叫:晦氣!晦氣!,跑到河邊去洗眼睛。
花杏無端受辱,氣得渾身發顫,抄出一個火把要燒廟宇,被住持僧阻住,正在那裏吵鬧,那丫環撿起一根竹枝追打癩頭和尚,和尚跑,丫環追,丫環一竹枝打在和尚的頭上,和尚踉蹌倒地,半晌不動,有人上前一探,大喊道:打死和尚了!,立時象炸了鍋一樣,人們顧不得燒香禮佛,都來看熱鬧。
人命關天,住持僧扯著花杏主仆二人不放,花杏主仆二人見弄出人命來,眼淚一個勁地往下流……
這時,寶親王排開眾人,向花杏道:這位小姐,不必驚慌,府衙自有公斷,我願陪你去府衙走一趟!,花杏報以感激的一瞥,從此結下因緣。
花杏主仆二人最終被判無過,寶親王還托人提過親,但遭到拒絕,在數年之後,寶親王再次邂逅花杏,她已成人婦,但此時的花杏,對婚姻已失望透頂,在她的任性的個性的驅使下,紅杏出牆,同寶親王背地**,後來聽聞她死於一場大火,從此灰飛煙滅。
乾隆微閉著眼睛,正沉浸在往事的回憶之中,這是一旁的小燕子搖著乾隆的手臂問道:皇阿瑪,你在想什麼呢?正在回憶之中的乾隆睜開眼睛,看著眼前的小燕子,連道:太像了,實在太像了,為什麼朕從來就沒有想到呢。小燕子被乾隆如此盯著,也是莫名其妙,道:皇阿瑪,你在說什麼呢?
乾隆被小燕子如此一問,卻歎到:朕二十年前曾在這裏遊山玩水,二十年彈指一揮間,青山依舊,卻物是人非,老了,老了,不比當年。一旁的紫薇說道:皇阿瑪龍體安康,正當壯年,實乃國之大幸,百姓之福也。小燕子也說道:皇阿瑪哪裏有一點象老的樣子,就是老了,也是那麼帥。乾隆不禁哈哈大笑。一旁的永琪問道:皇阿瑪二十年前因為什麼事來揚州?能給我們說一下嗎?乾隆興致正濃,道:二十年前,李衛,田文鏡參年羹堯謀反,先皇震怒,貶年羹堯為杭州將軍,朕愛惜其才,西北邊患連年,其不可或缺,因此在先皇麵前力保其有功無過,又親去杭州與其麵談,途徑揚州,小住了幾日,當時的湖麵不及現在的大,卻是清幽了許多,現在這湖麵上盡是些亂七八雜的東西。乾隆所指,便是那些有錢人家建在湖畔邊上的亭台樓榭,因為是各占一方,便顯得雜亂和無序。
雍正三年,年羹堯揭發八王爺與隆科多時,雍正反顧忌年羹堯功高蓋主,竟不接受年羹堯建議,一沉百踩,因而讓百官結夥,反奏年羹堯暴貪誣陷狀,以田文鏡,李衛最是踴躍。雍正終決定對年羹堯展開行動,由四川總督一路下貶至杭州將軍,最後甚至貶為錢塘門守城小軍。
雍正三年的九月,雍正一日間連下七道聖旨,年羹堯被捕押解上京麵見雍正,雍正含淚指出,百官揭發了年羹堯92條大罪,本應賜死,卻不忍加刑,令年羹堯自裁,斬其子,其它家屬皆戍極邊。
百官懼怕雍正威嚴,不敢直諫,唯有當時還是寶親王的弘曆替年羹堯求情。
乾隆一行泛舟湖上,盡興而歸,不題。
卻說次日永琪小燕子,紫薇,爾康四人相約一起去遊覽揚州名勝,觀音山。揚州觀音山是隋代迷樓故址,從元代至元年間開始,曆經明、清兩代,屢廢屢修,它處蜀崗東峰,因其地勢在揚州最高,登觀音山,江淮南北,一覽可盡,實在是個旅遊觀光的好去處,山上古樹蔽日,樓殿參差,山道曲折幽深,蜿蜒而陡峭。山上有圓通寶殿、迷樓、紫竹林、上苑等建築。山下仰視,懸崖上危樓對峙。這裏的樹林叫“雲林”,此處的池塘為“天池”,此處的樓為“摘星樓”。
這日,天高氣爽,正直三月,桃**夭,梨花朵朵,不多時便來到山腳,這觀音山山勢不高,紅牆高聳、山廟一體,雖處在鬧市,卻鬧中取靜,自是另有一番樂趣。從山前道路上山,山道曲折逶迤,崎嶇不平,拾級而上,走來十分費力,道路兩旁城牆壁壘,因而有“小長城”之譽。
約莫一個多時辰,不遠處有塊空曠處。四人便停下來休息一會兒,正閑談著,從山上匆匆走下一名道童,約有十二三歲的模樣,邊走邊擦眼淚,問後方知,這道童是山上三教庵的,師父今天下山了,不在庵裏,卻不知從哪裏來了個瘋道士,揚言要燒寺打人,小道童一害怕,便抹著眼淚下山找師父去。
聽道童如此一說,都道:走,看看去!,行不多時,便見一庵,正是三教庵,門上貼著一副對聯,上聯是:三教同體,何分釋道何分儒,下聯是:四大皆空,誰是主人誰是客。那道童道:你門先在外麵等著,我進去看他在不在,說罷,進庵。四人便等在外麵,門前有株桃花樹,繁花朵朵,甚是好看,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小燕子摘下一朵,插在頭上,取出隨身攜帶的鏡子,左右端詳,正看著,聽得有人高聲道:小妹仔,照鏡子,插紅花,舔嘴唇,不見得!,猶其是那個得字,尾音拖得特別長,以示取笑。看時,從牆角處的茅廁裏閃出一名老者,六十開外,花白胡須,一身道袍,腳穿芒鞋,背後斜插著一口寶劍,身材高大,滿麵風塵,一臉地玩世不恭,一隻手袖空懸著,一隻手在屁股後麵抓抓撓撓,正衝著小燕子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