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企是鄉鎮企業重要的發展戰略(中共北京市委農工委研究室)
一、“科技興企”是京郊鄉鎮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科技興企”作為京郊鄉鎮企業的發展戰略提出來,是因為依靠科技進步已成為京郊鄉鎮企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從“六五”、“七五”的發展分析,京郊鄉鎮企業要進一步發展隻有更全麵、更認真地依靠科學技術才能使企業在下一輪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回顧過去的10年,“六五”期間鄉鎮企業的發展主要是靠勞動力和資金的投入,此間,從農業中轉出的勞動力約45萬人,每年呈幾何級數增長,年平均遞增19.5%,其中最高的1984年企業職工比上年增長了43%;固定資產的增長平均每年達28.6%;流動資金每年約增長34.7%。到1985年底,這些勞力和資金的投入創造出52億多元的總收入,這個時期的產品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到“六五”的最後一年和“七五”期間,農業勞動力的轉移明顯減緩,資金投入成為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開始伴隨有一定的科技投入。
這個時期,鄉鎮企業每年增加的勞動力僅有三五萬人,年平均遞增僅為2.8%,比“六五”時期降低了16.7個百分點,但固定資產的增長每年平均達26%,流動資金每年增長34.6%,表現了這個時期靠資金投入發展的特點。與“六五”時期不同,這個時期在科技投入上已開始暫露頭角,一些科技措施更多地用於生產,在一些行業中科技水平較高的產品開始占領市場。相反,一些企業由於未能轉向依靠科技,增加科技投入,而致使企業在同行業中逐漸落後,產品逐;被擠出市場。這個時期,新增產值部分11從外延占70%、內涵占30%,轉為1990年的外延占40%、內涵占60%的局麵,這主要靠的是技術改造,即主要是靠資金的投入和一定數量的科技投入。京郊鄉鎮企業發展的實踐表明,科學技術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企業的發展也越來越依賴於技術進步和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
以上趨勢不僅僅足京郊鄉鎮企業發展的特點,也是符合工業發展的一般規律的。馬克思很早就指出:“隨著大工業的發展,現實財富的創造較少地取決於勞動時間和已消耗的勞動量,相反地取決於一般的科學水平和技術進步,或者說更多地取決於科學在生產上的應用”。一些學者在研究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過程中發現,從工業的資源結構看,其發展軌跡是從勞動集約型工業為主到資本集約型工業為主,進而,發展到技術集約型工業為主。這一規劃反映了工業發展的階段性特點,靠科技投入在工業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地位越來越重要。近年來,廠東、蘇南和大城市郊區等一些經濟比較發達地區,工業發展已經開始呈現出五個大的趨勢,其中一個就是投入科技化(此外還有:市場多元化、組織集團化、布局區域化和服務社會化)。如果北京郊區的鄉鎮企業看不到這一點或不能把“科技興企”的工作抓好,勢必會在今後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
顯然,提出“科技興企”並不是一項應急措施,也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八五”鄉鎮企業發展的大趨勢,是最終解決京郊鄉鎮企業進一步發展問題的戰略選擇。